Skip to content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1-10 讲

第一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7月28日)

----法相唯识学群讲

今年大年初一我们开始讲的摄大乘论初分,根据孙小红师姐的记载,大概是讲了九十八天,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诸佛庇护都过来了。在这个盛夏之时,我们开始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末学才疏学浅,确实有点赶鸭子上架。但是末学发过愿要尽快讲,时不我待择日不如撞日,就今晚开始,但有罪过,唯我一人受之,但有希许功德,回向诸位见闻善友!回向法界!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讲之前我们要说说是谁翻译的,历史上诸佛法大师共许是实叉难陀翻译的,他是了不起的翻译师,是当时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的人,当初新疆和田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从印度等流传的佛法也必经此地,所以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翻译师,实叉难陀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目前很多人说地藏菩萨本愿经不是实叉难陀翻译的,他们的理由是没有明确的记载,比如他们说开元释教录中关于实叉难陀翻译的目录下面就没有,他们这样讲是严重的逻辑错误,开元释教录没有记录只能够证明开元释教录没有记录,不能证明地藏经就不是实叉难陀翻译的,凡是记载都有因时因地因人的局限性。

再说目前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西夏的残卷,其中有西夏文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卷,那么我们确定在西夏也就是公元1038年左右,已经有广泛的流传。西夏的前身属于唐代设置的夏州节度使,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到南宋才开始普及的,那么既然西夏也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本,可见在公元1038年左右西夏就广传,中原已经流传很久了,要不是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的,并且实叉难陀翻译之后已经广泛流传,又怎么可能有西夏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残卷呢?所以这些人用开元释教录没有记载这一点否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毫无道理的,是造地狱业的!

好!我们讲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目的不是跟他们纠缠,也没有必要跟他们纠缠,这个学佛还是要看有没有福德善根。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上中下三卷总计是十三品,其中忉利天品为第一品,嘱累品为第十三品,我们当然才疏学浅亦无道种智,讲得也不会太深入,所以我们只能够是解释大意,我们先来把经的名题说一下,这本经叫什么名字呢?释迦牟尼佛已经说过了,第六品普广菩萨请问世尊说:‘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佛说:‘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本愿本行本誓,侧重都是在因地来讲,比如我们要是发大愿愿成佛,我们六度万行,我们发誓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都是因地来讲,依因地的大愿才有行动也就是本行才有本誓,这个本行和本誓都是依本愿而来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用这三个名字来讲这本经的名称首先提到本愿,这三个名字都是总说菩萨因地所修所发的愿行而立的。因释迦牟尼佛为这本经勘定名称,所以这本经历来都是称为地藏菩萨本愿经。用得最多就是这个名称。

为什么在本愿本行本誓中用得最多是本愿呢?因为有那个愿望所以才有誓言,比如学生的愿望,我要考上清华大学这个是愿望,有愿望要行动,要行动要有誓言。誓的意思是指誓师时所说的话,又如打仗要不违此誓,就好像一个人和万人搏斗一样的奋勇!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做到,所以誓也是从愿来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要把三途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的有情众生全部度尽,这当然是因为大悲心所以才有愿,有愿当然不能违反当然要立誓言,立了誓言好比我们会师誓师,那么就要去作就是本行。由本愿所以有本誓由本誓所以有本行由本行才能成力用之果,没有誓言那个愿望就做不到没有力量,所以本誓所成力用之果就是成佛。由因克果成佛了继续普度众生,当然实际上地藏菩萨久已成佛,继续普度众生也是包括在本愿中的,所以本愿本誓本行这三者非一非异。

当然本愿本行本誓首先强调是本愿。因此很多善友说我已经发大愿我要成佛,我要普度众生,很好很值得赞叹,那你发誓没有?将来心心念念要达成这个愿望,不违反你的本愿?凡夫都知道,我某某人不能怎么样就要天打五雷轰,那么你可以不可以发誓,穷未来际永皈依三宝。纵使热铁轮,使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哪怕穷困潦倒不违此誓,哪怕富有四海不违初心?有了个这个誓言,你就有动力!有了动力你我才能够真正的六度万行,生生世世穷未来际!

地藏这两个字是这位菩萨摩诃萨的德号。所谓德有所生德和所显德的两层含义,所生德包括了菩萨种种智慧,种种无碍辩才种种神通种种三昧等等,这些都是菩萨从久远劫以来修行所成。所显德,是说的因为亲证如来藏的关系,最终如来藏远离一切染污一切束缚究竟出缠。地藏这两个字就同时包含了这两大义涵。此菩萨摩诃萨悲悯顾念地狱受苦众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依悲愿住地狱度众生所以名为地藏,这里一般初学佛的可能会问,众生六道众生那么多,为什么地藏菩萨偏偏对于地狱道的要重点普度呢?好比你有十个孩子,你照顾得最多的是哪一个孩子?当然是生病的那一个,痛苦最重的那一个对不对?六道中哪里最痛苦?地狱最痛苦,所以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好像救自己的孩子一样的道理。

地藏,这里的地也解释为大悲愿最殊胜最广大的,对于我们来说什么东西对于我们最殊胜最广大?当然是大地嘛,没有大地根本不会有我们,有我们也不会有吃的。大地是一切存在的依靠,又能够荷担一切含藏万物,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他的悲愿就好像大地一样的,能够作为一切众生的依靠,能够担当十方诸佛事业,诸佛什么事业?悲能拔苦,慈能予乐,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予以一切众生吉祥如意智慧,这就是诸佛的事业。地藏菩萨将诸佛功德事业并众生苦恼荷担起来,含藏在悲愿心地之中名为地藏。又大地能够出生一切法,比如植物谷物河流等等,地藏菩萨说法利生出生无量方便法门,比如心地法门占察法门等等等等,对不对?地藏菩萨这个圣号,不单单说在本愿经中有的,其他的经典也有的,只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本愿本誓本行以及果上讲济度众生说得最详细。

菩萨是共通的名字,在文殊师利问佛经里面范围比较宽,但凡是发心要成佛的,要普度众生的都可以称为菩萨,我们一般讲菩萨都是大菩萨,比如观世音,弥勒,普贤,文殊菩萨等等,梵语菩萨叫做菩提萨埵,汉语的解释叫做觉有情,菩提萨埵是由两个词组成的,首先是菩提,菩提是所求的佛果,萨埵是说的下化有情众生。所以说广义上来讲,发心成佛,并且具备正知见能够化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的都叫做菩萨。只是有初学久修果后(已经证果继续普度众生)的不同,广义讲能够自利利他都是菩萨,所以很多人讲你不能称为菩萨如何如何的原因,是他们不懂菩萨这个词有多种层次的差别的,我既然发心成佛我又讲的大乘佛法,我不叫菩萨我叫什么?

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就是虽然我还没有证果,但是我有正知见我也在宣传正法,我当然是菩萨。维摩诘经讲,自未得度而言度人,无有是处!是说的自己没有亲证真如如来藏,而让人家亲证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亲证,我也可以宣传正法呀,对不对?我也是菩萨啊,这两者不矛盾的。如果我们讲久修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称名久修的菩萨。真正讲果后菩萨属于倒驾慈航的大菩萨,比如观世音,文殊,地藏等等,他们久远劫前就已经成佛,示现为菩萨普度众生,所以讲初学和久修,程度相差就很远很远了。比如说小学生也叫学生,研究生博士也叫学生,程度差很远的。但是也有说未证果可以称为菩萨不能加摩诃萨,已经开悟乃至初地才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中国人喜欢偶像崇拜,实际上菩萨是活生生的人,偶像不必是菩萨,菩萨亦不必是偶像,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并且已经在自度度人,哪怕你只是拿着正法的结缘书送出去两本,那也是菩萨啊!证果之后叫做菩萨摩诃萨。

第二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7月29日)

好,我们接着昨天晚上的继续讲,昨天我们讲到了地藏菩萨的定义,今天我们来讲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里的本愿经应该怎么样的理解?本愿愿有愿望愿欲的义涵,因为有这个愿的关系所以才有行动,然后因为行动才会有结果产生,愿一般的解释也是说的志向,有志向要立志向,然后才能够难做到的事情努力的做到,难以忍受的事情可以忍受,所以愿是一切万行一切结果的根本也就是成佛的源泉,我们大家都知道佛菩萨有四弘誓愿,分别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叫做通愿。不是说某菩萨有这个四弘誓愿,某菩萨就没有,但凡是佛菩萨都有这四弘誓愿,所以这个叫做通愿。

但是佛菩萨也有别愿,他特别注重的地方就叫做别愿,比如说阿弥陀佛的别愿以净土来摄受一切众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世界的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那里,往生那里就被阿弥陀佛摄受,阿弥陀佛就是以净土来摄受一切众生,这就是他的别愿。乃至我们讲药师佛,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大家要是念药师佛可以消除灾病,并且可以延寿健康,药师佛的别愿,他所侧重的地方,就是使得众生在因他而达到消除灾难的目的。观世音菩萨的别愿所谓“弘誓深如海”,寻声救苦最为深切,但凡有人念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地藏菩萨的别愿就是度苦难最深重的地狱众生,特别的悲悯愿力所成。

为什么地藏菩萨这个愿叫做大愿?其一是这个愿非常的广大,我们是难以想象的,要度尽恶道众生,你想这个世界蚂蚁有多少只?饿鬼道的众生比畜生道的数量多得去了,何况地狱道呢?地狱道的众生数量是饿鬼道的几何级数了,再说众生是无量无数的,意味着贪嗔痴也是无量无数的对不对?也就是说始终有众生下地狱的,所以这个愿够不够大?这个大到超出我们的认识若干倍了。其二这里的大愿,我们一般护持个正法,被喇嘛教藏密的在网络上说恐吓两句就吓得不得了,乃至说可能帮助这个人导致我的生活修行有所妨碍,都不大愿意帮。而在地狱度众生,地狱可不是个好地方啊,这种愿谁又做得到呢?故为大。

地藏菩萨本愿这六个字在一起是说明地藏菩萨的别愿的,经这个字是通名,凡是佛说的都称为经,经梵语叫做修多罗也叫做契经,契经的意思就是贯穿摄持的意思,中国古来有个词语叫做经天纬地,经线纬线可以包罗整个大地确定方位,引申的意思就是说古圣贤的道德所讲的大法,作为当代人后来人的轨范,好比经线纬线一样的确定方向。佛所讲的法也就是佛经也是如此,是其他九法界众生的轨范,所以有些时候说佛陀,弘范三界拔济未来,也是这个意思。佛典里面分经律论三藏,也可以说什么叫做经?能够启迪我们能够导正导向修行的方法叫做经,佛陀为弟子们指定的行为规则规范叫做律,后来大家对于经律就有疑惑因为去佛渐远,于是菩萨们就造论,来解释经、律,就叫做论。

好,我们现在进入正文学习,唐代的时候地藏菩萨本愿经前面是没有觉林菩萨偈的,到宋代的时候说一个僧人叫做释僧俊,这个释僧俊虽然出家了,但是并不守戒律,也没有做什么善事,后来死掉了三天,古代死了人都要停放几天的,突然在第三天的时候起死回生了,起死回生之后痛哭流涕的,就要忏悔,说有地狱的冥官追他,他慌乱中碰到一位出家模样的人,这个人说,我是地藏菩萨,你以前描绘过我的画像,我教你四句偈,可以帮你读过此次厄难,这四句偈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然后他就记住了,在阎王给他定罪的时候,他就念出来这四句偈。

当释僧俊念这个偈的时候,整个地宫就开始震动了,阎王害怕了,就把他放回去了,于是他就起死回生了,他起死回生之后就很好奇,就在大藏经中查阅,终于找到这四句偈的出处,原来是在华严经中,属于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偈,所谓夜摩天属于欲界的,欲界也就是我们的上面的天界,有六个,四天王天之上是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是夜摩天,为什么叫做夜摩天?因为那里太阳的光辉根本照射不到,他们夜摩天的天人是自己发光来照明的,夜摩天也有天宫,佛陀降生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在这里的天宫讲过法,就是华严经。后来就把这首偈,叫做破地狱偈,或者叫做碎地狱偈,以后印刷地藏经,大多是加上去的。

当然这首觉林菩萨偈的有密义的,网络上的解释我大概看过,很多解释都是错误的甚至包括某些大法师的解释。我们也试着解释一下,第一段是“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尔时,就是这个时候,因为地方不一样,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五十年四天王天只是一天,我们这里一百年忉利天才是一天,所以没有办法确定时候就用尔时,这个时候觉林菩萨,这位菩萨为什么要叫做觉林呢?觉当然是觉悟的意思,林有两层意思,第一其实是说的众生,众生数量无量无边,这位菩萨要觉悟无量无边的众生,使得他们远离烦恼故名觉林。第二层意思是说的稠林,众生因为无明的关系就好像在灌木丛中,在密林中被束缚难以出离,此菩萨有大威神力大智慧,能够断除众生的无明故名觉林菩萨,遍观十方什么叫做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故名遍观十方,也就是说这位菩萨要讲的法义是所有一切世界真实的道理。然后承佛威神,也就是说这位菩萨讲的法义是佛陀加持加被而才能讲的,任何菩萨在佛面前代佛宣说法义都必须是承佛威神才能够讲,而说颂言,颂是十二分教中的一种体裁也成为讽颂,就好像是诗歌一样的多少字一句。

第三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7月30日)

好,我们接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感恩诸位菩萨,接着讲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白话就是说,就好像画家画画一样的,画家调和了种种色彩颜料,然后在画板上画画,画家画种种风景人物等等,人们看到这幅画就说,你看蒙拉丽莎啊,你看梵高的向日葵,那个蒙拉丽莎多么的美丽,向日葵看得出来是早上的,向日葵的叶片上还有露水.....实际上真的有蒙拉丽莎?真的有向日葵?其实没有的。所谓的蒙拉丽莎所谓的向日葵,完全是观画的人看到画家的作品,而虚妄的认为真的有这回事情,所面对的不过就是一块儿画板,以及画家在画板上涂满的颜料而已,真实来说,不论是向日葵也好蒙拉丽莎也罢,本质就是一堆颜料一个画板,在实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画板上并没有真实的蒙拉丽莎也没有向日葵,在这幅图画中也没有画板(如果在图画中画画板那也是图画不是画板),但是种种图画形象并不能离开画板而存在的,离开画板也根本不会有这些形象这些图画,所谓的认为有的蒙拉丽莎向日葵乃至其他的作品,都不能够离开画板而存在的,离开画板就不可能有这些图画存在的。那么没有这些图画,观看的人就不可能认定有真实的蒙拉丽莎乃至向日葵,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等,所以我们说观看者所谓的真实,是他们看到画板上的图画,而虚妄想象建立的“真实”,这个所谓的“真实”并不能够离开画家,离开画板而有的。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我们讲画家画画,画家画画是靠什么在画呢?是靠自己以前去过很多的地方,比如去过黄山去过长江,接触过一些人比如农夫工人等等,然后他们凭借记忆来绘画,又或者是现场写生,某人给他们作模特他们按照某人的形象来绘画,这里面最重要是什么?是画家的心,画家是用他们的心在作画,其中如来藏源源不断的输出种子,使得意识有记忆的现象,如果是写生的话前面五识参与进来,对于模特或者山水进行认识,意识整理然后产生身体的行为,运用画笔进行绘画,不论是前面五识还是意识心还是如来藏都是心。心不是物质物质不是心心中并没有物质,如果有请问你的思想怎么量化?所以心中并没有物质并没有色彩,而绘画产生图画,图画中也没有心啊,对不对?但是这个图画,这个绘画能够离心而有吗?当然不能离开了就画不了!所以必定是有前面五识意识意根乃至如来藏等配合,然后才有精彩绝伦的绘画作品产生的。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这八识心王,我们讲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意根如来藏,这八个中最重要是哪一个心?是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七识都是需要如来藏来执持的,前面是生灭的存在,就好像个玻璃杯,没有手把这个玻璃杯拿着就哐当,玻璃杯就碎掉了,这里的彼心就是说的如来藏,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一切法的根本,但是如来藏出生种种现行法以及他所蕴含的种子却是生灭不停的,前面七识属于依如来藏种子而起的现行,当然也是生灭不停的。他的所缘境界非常非常广大,某人在人间的境遇受用是他所示现,某人在天界的境遇受用也是他所示现,在娑婆如此在极乐如此,其中种种境界差别,种种受用差别非常悬殊难以说明,乃至说他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比如这个地球有多少动物?有多少昆虫?更何况广袤的宇宙呢?这些都是如来藏所变现的,或者说我们自己的如来藏和众生共同的如来藏变现的,把前面七识和如来藏合在一起讲是不是“彼心恒不住”?必须是啊!如来藏出生一切法,他所出生的一切法,却是界限分明的,比如眼识有眼识的自性是看的,耳识有耳识是自性是听的,乃至桌子有桌子的自性手机有手机的自性,这儿所谓的自性就是差别,正因为有差别所以不相知,正因为不相知所以你知道这个是手机那个是板凳。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这段话和前面的第一段颂就联系起来了,就好像说画家一样的,哪一位画家的“心”就好像他所运用的颜料,画板一样的分明在他面前的?如来藏也是如此的,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没有开悟以前我们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在楞严经中叫做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但是一切存在就是这样,却是依他而有的,一切存在固然生生灭灭,好比是画作图画,一切图画产生的根源是因为画家有“心”,那么一切现实中的存在山河大地,人物花鸟等等,也是因为“心”,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我们把如来藏也叫做法性,法的真实性真性!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是的,如来藏就是这样,如来藏本身就好像是一个画家,他能够“画”一切世间,众生要是造了善业,他就画出天界的情景让众生在其中安住,众生要是造了恶业,他就画出地狱的景象让众生在其中受苦,众生修净业念佛,他就画出极乐世界的景象..............总而言之,因为有如来藏的关系他能够受熏持种的关系,使得众生每一生的色身感受思想行为了知本身都有不同,就这样种种五蕴依他而生而长养而广大,众生在其中不断的追逐,生生世世没有穷尽的时候,生生世世没有穷尽也就意味着如来藏无量难思议,如来藏无量难思议也就意味着种种五蕴不断的变化不断的长养,所以一切存在依如来藏而建立而存在。

第四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7月31日)

诸位菩萨晚上好,我们接着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接着昨天晚上的觉林菩萨偈讲,接下来是-----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以我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论是佛还是众生都具有这个第八识,本来是具足一切法的从体性来讲都是清净的,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是具足一切法的,在凡夫来说没有任何的缺少,在圣人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增加,佛之所以是佛是因为他觉悟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凡夫之所以是凡夫是没有觉悟,没有觉悟就无明无明深重就是凡夫,正因为佛陀觉悟了第八识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故名为佛,所以如心佛亦尔,众生皆具有这个无量难思议的如来藏所以如佛众生然,我们应该知道,佛并不是去得到了什么增加了什么,佛所觉悟的恰恰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无量难思议,佛陀的智慧也就无量难思议,所以这里说,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如果有人能够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能够现观如来藏是如何生起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是如何依如来藏而生生灭灭的,那么这个人就明白,是如来藏为因仗缘普造诸世间,而所谓的缘也并不是离自心如来藏而别有,比如外在山河大地是自己的如来藏和合众生的如来藏而共同变现的,心行就是说的如来藏如何造就世间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是如何依如来藏而生生灭灭,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够真正的了解到自心佛真正的见到佛,所谓的佛在这里是说的如来藏第八识。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的一般众生的情况下,所谓身比如五蕴身色受想行识,我们只是见到色受想行识(识是我们可以知道意识等在运作),某人的样貌某人动作,依他的动作相貌等我们了解他的思想...我们何时看到他的如来藏,自己的如来藏呢?五蕴中并没有如来藏,而离如来藏没有五蕴,离五蕴求如来藏也不可得,非即非离的关系,站在如来藏的立场上来说是本来自在的,你身体受苦老婆跑了老公离婚你意识难过,如来藏难过吗?他很自在对不对?他压根都不受影响,因为他本质不是五蕴中的法!而正因为他不是五蕴中的法,所以他是不生灭的法,他是诸法本母出生一切法故(如果他是五蕴中的法,他不就生灭的吗?而我们现见众生都在生死轮回嘛)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最后总结说,如果有人要学佛,或者我们说悟入佛法窥得佛法的真义,就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应该观察到认识到三界万事万物,是依如来藏自心而建立,三界万事万物虽有而不真,真的只有本来不生离言绝虑的如来藏而已。乃至我们讲出离三界,也是依如来藏自心而建立,一切唯心造!

第五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8月1日) 原文: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讲经典的前面都有六成就。如是是讲的信成就,就是真实的真正的不是道听途说的,所以是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我亲耳听到佛陀是这样讲的,一时是时成就。佛为法主成就,讲这部经的法主就是佛所以是法主成就,忉利天讲的住处成就,佛陀在忉利天讲法,那么有哪些人来听呢?这里就是说有不可说不可说等菩萨来听,你看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法主成就,住处成就,听众成就,就属于是六成就。

忉利天是欲界六天之一,从我们这里向上先是四天王天然后是忉利天。什么因缘要到忉利天宫说法呢?因为佛陀要给他母亲说法,他的母亲也就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生下了佛陀之后七天就逝世了,然后就往生忉利天了,佛陀示现孝道为报母恩,所以在忉利天说法,说法的同时就有许许多多他方世界的佛和大菩萨摩诃萨来听讲。你也许会说,既然同样是佛,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其他世界的佛应该都懂得啊,为什么还要来听呢?这主要是每次法会有四众的缘故,其中在座默然的在那里听的叫做影响众,启请佛陀讲法的称为发起众,比如说楞伽经中的大慧菩萨就属于是发起众,闻教悟解的称为当机众,比如经典说,佛陀讲了法多少多少人成就须陀洹果,这些人就属于当机众。还有当时没有悟解已经结缘的叫做结缘众。需要影响众,发起众,当机众和结缘众才能够成就一次庄严的法会,所以说其他世界的佛陀乃至大菩萨固然深达佛法,但是也会来护持此世界的佛讲法,所以他们属于影响众,你不来你怎么作为表率,怎么影响其他众生听法?使得他们悟解深义?

这些他方世界的佛以及诸大菩萨们,这里的大菩萨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菩萨,起码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这些佛以及菩萨们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调伏刚强众生,五浊恶世有什么不好?

简而言之,主要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首先是第一劫浊,现在是减劫,灾难特别多,我前几年看了一本书,说2020年要消灭这样灾那样灾,结果呢?今年大家过得怎么样?生活艰难啊! 第二是见浊,众生邪见邪知太多了,比如进化论的人种论的,这样的主义那样的主义的,乃至佛教内部,很多人都深信喇嘛教藏密的,认定男女双修是大菩萨修的,对不对?要说邪见,真是密密麻麻,但是他们都认为是正见。 第三是烦恼浊,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太深重了,我贪也比较重,像我这种人学佛十几二十年,基本还是学正法的呢,何况其他呢,其他的人为名为利冒万死而不辞的多得去了对不对? 第四是众生浊,世间的各种众生,杂七杂八的啥人都有的,在这里多少邪见邪人邪师,不像极乐世界没有恶人。 最后是命浊,寿命短暂,好些男士真是四十就白头了,纵使活到百岁,也不过是须臾而已,还没有福德没有证到一点点实质就说再见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因为释迦牟尼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示现成佛,难道不值得赞叹?真正是莲花出淤泥,火中生红莲啊!你想,你要是出生在老爹是艺术家富豪,老妈是歌唱家,这样家那样家的家庭里面,你后来成为博士,这有什么好赞叹的呢?你家庭环境就决定你成为博士一点不稀奇啊。你要是出生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爹妈大字不识几个的家庭,你砥砺奋斗,慷慨激昂,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博士,是不是值得赞叹?当然必须赞叹对不对?更何况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入五浊恶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普度众生,是不是值得他方佛陀乃至大菩萨赞叹呢?

然后经文接着说知苦乐法,一般人读到这句大概就过去了,稍微有点思想的就说,苦乐法我也知道啊,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不就乐吗?要是996,一天上班十二个小时就苦啊!佛陀知道我也知道啊,这有什么好赞叹的呢?不是这样!苦还是乐没有那么简单,你固然夏天吹空调冬天有暖气,你感觉舒服叫做乐,但是这个乐是从哪里来的?从因果上讲,万事万物都必然有因,你能吹空调,很多人吹不了,同样是人为啥人家吹不了?这都是有原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才是真正的苦乐法,比如说杀盗淫妄将来得苦报,布施爱语等将来得乐报,能够对这一切事物产生的因由完全具知才叫做知苦乐法!

原文----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这个时候如来含笑,如来也就是佛陀,如来是佛陀的尊号之一后面还会解释,如来这个词简单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就是说从真如而来,我们这个第八识严格说来不能叫做真如,唯有佛陀的第八识可以叫做真如,因为佛陀的第八识内外俱净,不止是第八识的体是清净的,他的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也完全的清净,他的报身和无量的应化身都从他的第八识真如而示现故名如来。如来不会无缘无故的笑的,如来微笑必定是有缘故的,什么缘故呢?

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然后就放这些云朵吗?不是这样理解的,是说在忉利天这段时间也就是佛人间三个月中,讲了无量无数的妙法。云朵是什么?是含藏水汽的,大地干涸云朵聚集,就会普降甘霖,佛陀在忉利天为无量无数的众生“普降甘霖”,熄灭他们的烦恼,并且使得无量无数的众生证果了,所以如来含笑。那么具体讲了那些妙法呢?就是关于大圆满的妙法,大慈悲的,大智慧的,大般若的,大三昧的,大吉祥的,大福德的,大功德的,大皈依的,大赞叹的。

这段话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般若也是智慧的含义,那么既然前面说了大智慧,怎么又说大般若?因为般若侧重在出世间的智慧上,般若是依世间出世间的如来藏而建立的,前面的大智慧未必是说的出世间的智慧,比如忉利天的天人所渴望得到的智慧,如何增进天福等等。这里的三昧就是等持,定慧等持为三昧,三昧有无量无数种,比如海印三昧,法华三昧等等,这里的功德自受用为功,他受用为德,比如自己开悟,并且能够让其他人也开悟故名功德,功德侧重在出世间上的,皈依就是皈命的意思,全身心的依此为依靠,乃至生命都投入....

所以说功德这个词目前都跟福德混淆了,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佛陀在忉利天讲了无量无数的法,理无不周事无不尽,随这些众生的根器而因材施教故名大圆满,使得众生亲证般若,使得听法的众生俱备大智慧,大福德,大三昧,能够利益他们当世乃至未来无穷世故名大吉祥,并且对于三宝生起决定信为大皈依,然后听众由衷的感到未曾有而赞叹不已故名大赞叹。这样就是这里的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第六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2020年8月1日-8月20日)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

原文: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这段经文,其中说到微妙之音,微就是说一般人不容易察觉的,不容易认识到的,妙就是好的美好的微妙的,所谓的微妙就是说一字具足一切字,一义具足无量义,也就是说世尊讲法都是围绕着一字一义,什么字?什么义?也就是说都是围绕着如来藏而讲的,如来藏真如为一字为一义,但是他又包含了无量义一切字,如来藏是世间出世间的根本故。在这个大前提下,讲种种三昧种种智慧,这里为什么强调音呢?因为这个世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有些世界用光作佛事,有些世界用香作佛事,我们这个世界主要是用声音来传达信息,不止我们这个地球是这样,乃至忉利天也是这样的,所以这里讲出种种微妙之音。

这里说种种微妙之音包括哪些呢?分别就是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也就是一般讲的六度,分别对应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尸波罗密是持戒波罗密,羼提波罗密是忍辱波罗蜜,毗离耶波罗密是精进波罗密,然后是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只是说主要侧重在出世间的大智慧上,世间智慧都无法解脱不论是科技的,还是哲学的。唯有佛法实证的智慧才叫做般若,才能够出世间,所以叫做大智慧。

因为地藏经是大乘经典,大乘修行重点在六度,所以我们这里还是先讲一下六度,菩萨道的核心就是实践六度,但是我们讲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一定都是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很多初学的人喜欢问,某某人布施多少多少,做慈善如何如何,是不是大菩萨啊?不是!是布施未必是波罗密,因为他布施他不一定就有般若就有佛法上的实证的,是不是波罗密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般若,有般若就有出世间智慧,哪怕布施一毛一尘都是布施波罗密,没有般若没有实证如来藏就不能三轮体空,纵使布施三千大千世界那也只是布施,不能叫做波罗密。唯有你实证你才能够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才不会被拘缚在世间,才能够出世间。

为什么世间的人要作恶?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有四见,谁不想自己拥有一切呢?粗茶淡饭希望自己山珍海味对不对?世间的慈善家没有实证如来藏必然是这样,因为如来藏本身是离能所的,有我就不离能所,离能所就无我,而要离能所必须要实证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本心是真正的离能所。你亲证如来藏当然就无四见,逐渐的就真正的离世间,也就从生死的世间到不生不灭的涅槃达到所谓的彼岸,所以说做慈善是布施但不一定是波罗密,道理就在这里。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外道有些戒律,其实也是善法,但不是持戒波罗密。

那么小乘有没有六度波罗密?小乘固然可以入无余涅槃,但不一定要亲证如来藏才能够入无余涅槃,所以不一定要践行六度波罗密,因为没有最后一度般若波罗密,所以定性阿罗汉,也就随缘讲讲解脱道的法义,他们是绝对不会积极的去践行布施波罗密的,再说他的目的就是求证无余涅槃,现在已经实证了,还有个什么必要去精进呢?而菩萨生生世世都要努力的践行六度波罗密一直到成佛,为什么能够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悲愿。

一般讲这个六度波罗密修得好不好就看悲愿,悲心重的,生而有悲心的就是上根,他生而就有悲心,那肯定是过去世都这样的(比如我小的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才一年级,我们家开杂货铺,当时外面有好多流浪汉,我每次都把小口袋装得满满的糖果,然后走那里就分给他们,我是比如说不是我说是上根),中等的是说悲心比较薄弱的,需要人家告诉你他利益别人他才去利益的,没有悲心就属于下根,教导要利益众生也不大愿意的,讲弘愿好比是精卫填海,那个小鸟叫做精卫,他飞一次衔一颗小石头或者树枝,要把大海填平叫做精卫填海,海是说的实愿愿成佛,六度就是我们的小石头或者树枝,我们就是精卫小鸟,用六度行山填实愿海,生生世世永无止息,佛果菩提才能够圆满。

第一度叫做布施度,布施度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一个角度就是讲内外施,什么叫做外施?就是说自己的房子钱财车子等,都可以布施给需要的人。什么叫做内施?包括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身体,都可以布施出去,谁需要马上拿刀来,当然我们现在是肯定做不到内施的,那是大菩萨才可以做到(大菩萨一刹那可以入灭尽定,当然不会痛,而且来去自如,想走就是一个念头)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分三种,一种是财施,比如自己的钱财,可以拿出来布施,不要舍不得,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年纪大你想世间一切不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年纪轻你身体好,反正布施出去还赚得到,对不对?第二种叫做法施,自己懂得的法义要乐于给人家讲不要藏着掖着,要成为习惯,乃至自己的生活工作的技术等等也是如此愿意给别人讲解。第三种叫做无畏施,保护弱小,当威胁到人的生命或者自由,乃至众生的生命或者自由被威胁的时候,用种种方法消除这个威胁。

总而言之布施这个第一度也要量力而行,他有一个过程的不要好高骛远,现在自己不能讲法,把正觉导师的书请购回来布施出去也是法布施啊,自己没有钱马路上一个坑铲点土填平也是财施啊,我付出劳力了,对不对?逐渐的福德越来越广大,心性磨炼得越来越纯熟,自然能够越来越增进就意味着你生生世世福德越来越广大,这个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且不说学菩萨道的,就算是古来的圣贤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是长时间锻炼出来的,比如文天祥(民族英雄)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今我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这样的气节,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这样的,是不断的读所谓圣贤书才如此的。

第二度讲持戒波罗密,大乘的菩萨戒不是消极的禁止行恶的,小乘的属于消极的止行恶,藏六如龟(眼耳鼻舌身意)守意如城,大乘的是积极努力的行善,这个是大乘戒律持戒的根本核心,大乘戒律分摄善法戒,律仪戒,饶益有情戒,你也看得出来主要的核心就是积极的行善,摄律仪戒固然是偏说禁制恶行比较消极,但是摄善法戒广说就是如何修种种善行完全是积极的,讲饶益有情戒能够利益人群,利益他人的都要去积极的做,所以我们讲“尸罗”的含义,就是说止息恶法实行善法的,总之菩萨戒的原则就是戒除恶行保持善行,以一颗向上的精神力使得众生群众得到净化,最终成就佛国增长不退。

第七讲

这几天心态起伏大事情多,讲得老是断断续续的,反正抓紧时间吧,我们接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末学惭愧,感恩诸位菩萨。

原文---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上次我们讲到了六度中的持戒波罗密也就是这里的尸罗波罗密,大乘的戒律包括了三部分,分别是摄善法摄律仪和饶益有情,总而言之是积极的为善的,那么既然我讲大乘的戒律是积极的为善,具体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四正勤,也就是说大乘戒律要做的好,包括这四个方面,第一,于已生恶勤奋的精进的断除,正在实现的杀盗淫妄自不必说要马上断除,乃至心理上的微细的不好的心念一旦生起也要马上断除。第二于未生恶勤奋的加精进的持禁戒,也就是讲尽管现在没有恶行,乃至说没有恶的心念,要对于出现恶行的心念严加防犯。第三于未生之善勤奋精进的随时扶植也称为随护断,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善行,我们要努力的实行善行,比如布施比如行十善业道等等,我们要把这个善行的种子播种下去要不间断的播种,努力的使得善行出现,努力的不断的作。第四于已生之善勤奋精进的更使增长。就好像我们种植一个小树一样的,我们要随时给它培土要施肥,我们能够诵经能够布施,能够护持正法,我们要不断的随护,令这样的善行越来越增长广大,也就现在说的加油干!大智度论说“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

六度中的第三度叫做忍辱度,也就是羼提波罗密音,菩萨修行固然是以四弘誓愿为根本的,抱定这个宗旨去实行种种善法,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要做种种善行善事,不可避免的就有很多的违缘,群里很多师兄问过我,我学佛之后不顺啊,学正法之后怎么样怎么样的不顺,实际上你不学正法就顺吗?这些事情本身跟你学不学未必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你在五浊恶世,我也不顺尽管今年事业上马马虎虎,但是感情生活上遭到严重打击,所以我们需要忍辱要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

作为菩萨来说(非大菩萨),本可以离开这个五浊恶世还来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唯菩萨以尽其在我之精神,以忍辱心修忍辱行以赴之!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就需要忍,再说面对种种不顺,你不忍又能如何?不忍的结果只能够是越来越惨痛罢了,所谓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是矣!再讲法义上,菩萨于人中立志高洁弘扬正法净化心灵,照理应该受到种种赞誉,可实际上往往是很多邪见之人歪曲事实,侮辱谩骂,比如平实导师网上多少人骂他,碰到这样的事情不应该生起嗔心,反而应该悲悯他们的无知容忍他们的谩骂,不要在小事小行上去计较。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是负担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誓愿,不单单说容忍侮辱,更应该以德报怨不舍对彼等邪见之徒之教化,所以我们讲第四度羼提波罗密音也就是忍辱波罗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为,大度的容忍是建立在如来藏正法的基础上的,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众生如来藏互相为缘光光互映行忍辱行。

第四度就是这里的毗离耶波罗密,也就是精进波罗密,一般人讲精进,就是说的勤奋的勤劳的,当然我们说勤奋勤劳固然是美德,但是勤奋勤劳的做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倘若勤奋勤劳的为恶,比如勤奋勤劳的奴役别人,勤奋勤劳的杀盗淫妄乃至使别人增长愚痴,比如现在的很多宣传相似佛法的那么就是恶行。菩萨们的勤劳核心在于一个“精”字!精就精纯的就是无杂质的,哪怕是小小的精进举手投足之间,帮人家让个座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容许有个人的私心打算,菩萨是完全无我的,没有为自己私心考虑打算的,在精纯无杂中排出懈怠懒惰放逸的恶法,勤劳实践五波罗密之行,这样才叫做精进度。

也就是讲,所谓精进波罗密于其他的五度,布施,忍辱,持戒,禅定,般若这五度不休息的精神,不休息的努力去践行这五度叫做精进波罗密,倘若其中一度松懈了就荒废了菩萨所应行之行,菩萨行菩萨道的难行,而之所以能行能克服很多的难关,要点就在这个精进,我前面讲了精卫填海的精神永无止息,如果没有毗离耶波罗密,纵使一时发心修大乘行,那么稍微遇到逆境就灰心丧气了。我也差点灰心丧气了,看来我过去生生世世毗离耶波罗密修得也不好,我们平常说一个人对于事业成功,是经过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精神成果,这可贵的精神扩大来讲,也可以说就是精进度。

原文----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前面我们讲到什么是布施波罗密,忍辱波罗密,持戒波罗密,精进波罗密,接着我们开始讲禅定波罗密

第五度就是禅定波罗密,禅在梵语中其实是“禅那”的简称,禅那的含义是说的"静虑”主要是在静兼具了虑的含义,与平时我们讲的三摩地也就是定是相通的,所以翻译成为汉语之后就把两个词给组合起来称为'禅定”,在术语上来说是属于梵语汉语的兼备,静定不论我们讲打坐还是修无相念佛还是其他的,比如持正法咒语诵经,是健康我们身心的大补品,平常人之所以烦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处置事情也往往颠倒,也是因为没有静定的功夫。

禅定是原义是说的学习菩萨道的人,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应该把自己散乱的散漫的纷乱的被环境所扰动所摇动的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禅定的方法使得专注在一境上,比如我们看到美色就心动听到恶语就嗔恨,我们把我们的心念专注在一个点上,比如呼吸比如佛号,那么久而久之就不受外境的影响,我们对于事物就看的真切,看得真切就属于是虑,所以古德把禅那和三摩地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合成词“禅定”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也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散乱心妄想心是干不成大事的,学菩萨道更是如此,所以禅定要解释什么是禅定?四个字“心一境性”。

制心一处是把心力统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界风所动摇,久久就纯熟了,便能够产生精神上一种潜在的光明力量,就好像说用一般的阳光的不会燃烧柴草的,当我们用放大镜把阳光集中起来柴草就烧起来了,这样的因为心力的集中而产生的智慧,对于事物的洞见才是真正的理智的智慧,我们当然也说也有人是上辈子久修佛法,这辈子可能看善知识如太虚大师平实导师的书而断我见的,但是没有禅定就没有办法得到初果真实的受用,比如我们群的一位师兄,老婆跑了难过伤心,要是他有禅定,倒也不至于如此,所以禅定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禅定可不是单单是讲的打坐,他是一个组合词是禅那和三摩地的组合词,不是坐到不知春夏,是在心力集中的基础上而有'虑”,对于事物的真知灼见,才是禅定。

智慧是禅定的结果,有禅定功夫的人,比如无相念佛也就是念佛三昧成就的人,他的注意力永远可以保持高度的集中,他就可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忆佛上,久而久之加上参究话头的方法就能够亲证本心,亲证本心是什么?是智慧的,由禅定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世间法也是这样的,凡是成就大事的你看到谁是漫不经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呢?末法时代对于禅定的误解,最大的误解是认为禅定就好像枯木一样的,就好像大鹅卵石一样的一动不动觉得完全消极这个不是禅定的整体面,禅定的真正含义,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活力而成办一切事业,所以禅定是一切事业活力的源泉,禅宗祖师多次反对了消极的误解的这一面,多次讲过“死水不藏龙”也是这个意思,再重复一遍禅定是个组合词,是禅那和三摩地的组合词,不单单是制心一处而还有保持活力喷涌智慧的一面。

第六度就是般若波罗密也说是智慧度,世间的一切科学技术学问也是智慧,但不是般若,因为一切科学技术不可能解决得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怨嗔会苦求不得苦等等,我们往往看到某大科学家,他的生活也不完美,比如爱迪生其实他左耳是聋的,他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这个苦。而佛法可以解决,解决这种种世间法上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是明了真理认识事实,且能够把这种认识的真理贯通万法,应用到万法上所施设的事业行为上没有丝毫错缪。这个苦不是上帝给的不是爹妈给的,都是前世因造成现在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有这个病为啥人家没有呢?学习佛法可以从因上解决,是不是果就圆满了呢?必然是的,能够把握住万事万物的因我们叫做般若。

那么怎么样得到般若呢?成就智慧呢?首先我们要学佛求知闻法,然后我们要明辩把所闻的佛法要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来,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要慎思慎思,认真思考之后,我们要去实行去践行去修持,通常说的就是闻思修,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里修慧实际上包括我上面讲的禅定致力的功夫,所以禅定并不是求其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是禅定,禅定必须要有所思有所虑,由于有所思所虑所以能够契合真理,能够契合真理就是亲证诸法真实也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因故,这样成就是智慧叫做根本智。

成就根本智之后,能够笃行修持应物施设,就是说在万事万物上亲证中道性叫差别智,根本智慧其实就是认识到众生于我皆有如来藏不二本心常住如是,反过来观他所生的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换言之就是明了宇宙万事万物普遍的共同不变的原则事物真相,就叫做亲证如来藏也叫做亲证法性。后得的智慧,是在已经具备根本智的基础上,如于众生知他们的种种根性种种病根,应用怎么样的法药给他们讲什么样的法,让他们也能够亲证,他们能亲证而拔除他们的无明,在宇宙人生事物中一切境界现前,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能够恰当的安排,能够在法法中发挥虽然事物森罗万象,但是都有共同的理体如来藏,差别不碍共通,共通圆融差别,所以根本智又称为如理智,后得智又称为如量智。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段话“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就是说佛陀在忉利天也讲了菩萨行的核心六度波罗密,而且阐述得非常圆满,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十度呢?因为到忉利天这次地藏法会参加得最多的并不是八地以上大菩萨啊,方便波罗密,力波罗密,愿波罗密,智波罗密,真正讲方便,八地于相于土自在才可以成就方便波罗密,他变化一切事物不需要禅定作为加行,你要什么他可以随时给你什么,这个才叫做方便波罗密嘛,但是这次地藏法会多数并不是八地菩萨啊,所以这里主要是讲六度波罗密,道理就在这里。

菩萨修六度波罗密,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在听经闻法的基础上,契合佛陀所讲的真理而行,后面亲证本心乃至有如理智如量智了才是根据自己的实证而行六度波罗密,总而言之刚开始听闻佛法而行,后来根据自己的亲证而行都是智慧行,换言之行菩萨道在于求真理,真理现前不现前,在于有没有智慧所以叫做理智不二,六度波罗密的核心就在于智慧,求智慧之道就是菩萨道世间出世间唯智不败,度就是渡义修六度行便可渡过凡夫生死的烦恼大海,到达真理圣人的彼岸。菩萨除根本戒外以习行六度为渡海浮囊之大戒,否则即犯戒,如破浮囊永沉于凡夫生死海中。

第八讲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好,我们接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慈悲音、喜舍音”慈悲喜舍是说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是修佛法的必备,与一切众生乐称之为慈,比如说我们给予众生所需要的使得他们安乐,施与钱,施与可爱之物,需要什么我们给予什么,这样叫做四无量心中的慈。那么讲到悲,悲是说的拔出他们的苦恼,比如说有疾病的我们施与药物等,孤苦的我们施与慰籍,使得他们离开苦痛这样叫做悲。对于任何人做任何的功德福德,我们见到了都随喜赞助能够也凑一份当然好,比如人家布施正法书籍我也参与进去,乃至看到任何人做善事,都由衷的赞叹随喜这样叫做喜,有前面的慈悲喜未必能够做到怨亲平等,做到了怨亲平等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此的慈悲喜,不论跟我们关系好还是不好,都能够如此叫做舍,总而言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刚开始几乎不会有人能够遍一切众生的,比如说对自己的眷属大概是能够慈能够悲乃至能够喜的,自己的儿子取得成绩难道你不喜?你不希望拔除自己亲友的苦痛也就是悲?从自己的眷属亲友推广到无关的人,从无关的人推广到跟自己有过节的逐渐的无量。

即便你真能够做到慈悲喜舍,但你是人也不能够叫做真正的无量,很多众生你都接触不到认识不了你怎么无量呢?所以说真正修四无量心是在人间这个基础上,在成就初禅的前提下修慈,二禅修悲,三禅修喜,四禅修舍,当能够有禅定作为加行,这样的四无量心才是真正的广大,做诸天天王的前提就是要修四无量心。在人间成就禅定加修四无量心诸天宫殿都会震动,因为你完全有可能将来取代天王的位置,所以到时候他们会来找你,不过你也可以说你是佛教徒为佛法不为天位也。

接着经文说“解脱音、无漏音”,解脱在佛法上讲就是涅槃,生老病死种种苦恼不能够叫做解脱,换言之,任何人都没法解脱,因为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不得自在,解脱最起码要远离生老病死,而远离生老病死就是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就是解脱,解脱就是涅槃,主要有四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处涅槃。 所谓有余涅槃,目前主要的说法分两种,一种是阿罗汉已经能够解脱,但是他目前还在人间,这个业报还没有了结,所以他要吃喝拉撒吧?吃喝拉撒就是苦啊,叫做余苦未灭故名有余涅槃。其次有余涅槃是说的慧解脱阿罗汉,他未必成就四如意足也就是说禅定上的证量未必具足,比如没有证得四禅灭尽定等,但是他有解脱的智慧故名有余涅槃。

接着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说已经解脱灭去了来世的身心,也就着没有来世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完全灭去了,只有如来藏离一切见闻觉知无觉无观的存在,这里的无余是说的无毫发许的蕴处界,也就意味远离一切无常长生不老,如来藏本来就长生不老,他不就长生不老了嘛?补充说明金刚经有段话,我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里的无余是说的无余依地,包括了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这里无余是说的烦恼的现行以及烦恼的种子全部灭除,这肯定是说的成佛当然也包括了无余涅槃的。

无住处涅槃,我以前也不懂啥叫无住处,首先我们要说什么叫做住处?有时间空间的界限,比如你最多八十岁生活在地球,猫猫有猫猫的寿命活动的范围,狗狗有狗狗的寿命活动的范围这样叫做住处,这也叫做一切众生都是在一定是时间空间内的存在。所谓无住处就是说超越了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同时同在无量无数的时间空间内,比如地球有你无量数他方世界也有你,并且你也不受种类的限制,可以同时示现为不同的种类这样叫做无住处,当然本心住于无余涅槃的无境界之境界还是叫做住处,所以无住处涅槃超越无余涅槃的,毕竟入无余涅槃是无所能为的。无住处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说的灭除了烦恼,烦恼都是有住的,比如贪肯定是有对象的嗔痴慢等也是一样的,灭除了烦恼以及烦恼的种子名无住处,这样的话大用梵兴难可思议,三类分身息苦轮,弥沦于万法,无所差别,磅礴于万劫,未曾遗忘,寿长恒河沙数,不认为实有,回归无物,不认为空无。

最后一种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说的如来藏,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我们每天行来去止,而如来藏是本来如如不动的故名涅槃,我们每天分别诸法好坏,而如来藏是本来不分别的,不因为我们分别而分别故名涅槃,我们每天胡思乱想,而如来藏从未起过一个念头故名涅槃,我们有生老病死而我们的如来藏却是常如其性,不生不灭故名涅槃,每一个众生有高低贵贱,而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却是众生平等,无高低贵贱故名涅槃............正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此如来藏而且是本有的,不是上帝恩赐不是科学家发明不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亲证如来藏之后现观一切存在也都在涅槃中,无是无非,无出无入,无来无去,非空非有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好,大概了解了所谓解脱就是涅槃,所谓涅槃即是解脱解脱涅槃不二,然后经文又说“无漏音”,漏是什么意思?漏就是说的烦恼,众生有很多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等等等,根本烦恼随烦恼等,要是细说有八万四千烦恼,有烦恼就会造恶业,造恶业就会受恶报,譬如一间房子四处是洞,一下雨这儿漏雨那儿漏雨...众生有烦恼,就把他们漏到三恶道去了,成了猪鸡鸭是小事,往往是地狱饿鬼等等。所谓无漏那么也就清楚了就是没有烦恼,怎么样没有烦恼的方法这就是这里的无漏音。

“智慧音、大智慧音”,这里的智慧是说的科学技术?是说的怎么样制造芯片?当然不是,这些技术在佛法上不叫智慧,真正的智慧要能够解脱的才叫做智慧,这里的智慧音是讲的小乘的四圣谛等等,这里的大智慧是说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行大,果大,用大,体大,故名为大,所以叫做大智慧音,小乘对于大乘当然不能够叫作大,但是也的确可以解脱,故名智慧音。

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这里讲到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什么叫做狮子吼?首先我们要说狮子是个什么动物?是百兽之王,其他的动物如狼狗鸟类等等,凡是听到狮子的声音,就吓得逃得远远的了不敢逗留,因为狮子非常凶猛,那么这里说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出狮子吼音,就是说的摧邪显正!种种邪见种种异端就好像狼啊,狗呀,鸟类一样的,没有正见的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能够迷惑很多的人,而世尊出世就摧破群小,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再散布邪说迷惑众生。在摧破的同时就显示正义,显示的正义是帮助某部分众生亲证解脱的,一来摧邪二来显正故名狮子吼,显正的内涵是普遍的是唯一的真实的真理,故名大狮子吼音。

前几天有个群友,以前我多次强调了印度拍的那一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电影,人物故事人物扮演不适合传播介绍,他偏偏还是屡教不改,要在群里截图发送,然后又认为我可以讲他也可以讲,他讲什么呢?他讲大家不要互相批评不要指责对方的错误,总而言之当好好先生(当今末法时代佛教界普遍这样讲的,也不是他才这样讲),这样的说法是邪见,因为若不摧邪不能显正,你不作狮子吼你怎么摧破群小?你不摧破群小你怎么申扬正义?邪见就把你的声音给淹没了呀,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人是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佛陀不摧邪吗?那你给我解释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里的狮子吼,大狮子吼音作何解释?狮子是个什么样的动物呢?所以平实导师出世真是我们的万幸,他的确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他讲法也是狮子吼大狮子吼音。

这里接着说“云雷音,大云雷音”这段话是对于前面说的“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密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的总结,云是什么呢?是含藏了很多的水汽,云朵的汇合就意味着普降甘霖,打雷知道吧?这里形容的惊破无明。也就是说佛陀在忉利天讲法讲了六度波罗密,讲了怎么样解脱摧邪显正以及四无量心等等,就好像天雨一样的所讲的法义广大深邃,使得很多众生得到了利益,天雨降下是不是各种花花草草都得了利益呢?很多人觉得不就六度波罗密嘛,不就四无量心嘛,有没有正见讲出来是两码事,证量不同讲得也不同,佛陀来讲当然是广大深邃应众生种种根基,使得他们证入实相破除无明,如雷贯耳得大利益,故名云雷音,大云雷音!

这前面几段实际上就交代了佛陀在忉利天干什么了,也为后面地藏菩萨出场做好了铺垫了,就好像拍摄电影一样的,我们先把镜头放在整体的角度,广大的背景下拍摄,然后镜头拉近拍摄特定的角度,大家看过指环王没有,开场就是千军万马场面非常震撼,然后镜头拉到一个局部,关于指环的秘密,这就是史诗级的电影一贯的手法,这样也就是说,将要讲的是非常重要的法义,接下来有关键的人物要出场了。

前面交代了背景法主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做什么,那么听法的人呢?就是“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也就是说听众非常非常的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无量亿,一个亿有多少个零?一后面有八个零,无量亿后面是多少个零?一个人从刚生下就会写阿拉伯数字一直写到舍报都写不完的。这里先介绍的是天人,因为佛陀是在忉利天讲法,不单单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人还有其他世界的天人,有哪些天人呢?从人间往上首先是四天王天的天人,四天王天的天界和人类的是重叠的,有些天人跟我们同在这个地球上,但是我们看不到,比如有故事说,山中一日人间百年,说东晋的时候有人在山中看两个老翁下棋,等他下山的时候,发现儿子胡须都白了,所以四天王天跟我们的重叠的,只是他们的时空却和我们不同的。接着讲忉利天,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其中分三十三个部分,因为这个天界有三十三个天主,其中最大的最主要的天主他的天宫在中间的位置,他叫做释提恒因,有些地方也翻译为帝释天,也叫做能天帝也就是说他有很大的能力,也叫做千眼,并不是说他有一千只眼睛,是说他能体察万民善恶无有偏差,所以他也称为千眼。

第九讲

----------经典原文“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好,我们今天上午说到四天王天还有忉利天,对比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来说,所谓的四天王天是和四小天下重叠的,四小天下就包括了地球,水星,金星,火星等。当然我们现在是看不到这些星球上面有众生的,这是因为三界中的众生都有报障,从天人到人到三恶道,一般来讲,越是下面的报障就越重,很多我们这个业报身看不见的,譬如说蚂蚁,世界上有一只蚂蚁见过所谓的人是什么样子吗?没有的!我们也是一样,和我们业报实现关联不大的,我们也看不见的。

那么我们来说所谓的地球太阳就成为一个系统,叫做苏迷卢系,正因为如此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实际上都没有离开太阳系,故而称为地居天,忉利天以上就属于空居天了,也就是说不包括在这个太阳系内的。首先是须焰摩天也叫做夜摩天,之所以叫做夜摩天是因为那里太阳的光辉照射不到,那里一天我们这里差不多两百年,为什么又称为须焰摩天?因为他们那里固然没有阳光,但是每一个生在那里的天人都能够依靠自己的色身发光,就好像火焰一样的光明所以叫做须焰摩天。然后是兜率天也称为睹史多天妙足天,这个天界一天是我们这里的四百年,分内院外院不论是内院还是外院,人人都很知足都很快乐,还是有欲心相互拉手欲望就满足了,其中外院属于天人居住的地方,而内院属于一生补处菩萨讲法的地方,三灾来的时候外院会被摧毁,但是内院不受影响。

再往上是化乐天,为什么叫做化乐天呢?因为他们可以自在的变化出自己所喜爱之物,比如喜欢黄金,他自己可以变化大一堆,他喜欢唱歌可以变化各种歌唱设备,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天界种种贪念自然不生,因为任何东西你可以变现,还需要去贪别人的吗?这里一天人间是六百年的时间,正因为自己可以变化出自己喜爱之物,而完全不需要我们这样还要制造所以叫做化乐天,但是他们有一个局限性只能够变自己喜爱的,并且所变化的只能够是自己享用人家受用不了。

欲界最高的天界就是化乐天之后的他化自在天,所谓他化某大法师讲的就是自己不能变化,所以要抢化乐天变化的,抢其他人的故名他化!简直胡说八道!他化不是说他要去抢其他天人的东西,他需要去抢还能够叫做他化自在吗?人家没有变化出来,他不就不自在吗?哎,末法时代世界悉檀都讲不好还是大法师。所谓他化自在,是说的他们不但可以变化自己需要的喜好的东西,还可以变化出来其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出来,让人家受用故名他化自在,自己也自在别人也自在,故名他化自在天。

他这里白天人间八百年夜晚人间八百年,白天加夜晚总共一千六百年,也就是说一天我们这里一千六百年,你汉朝的时候到那里去待一天回来已经是现在了,他化自在天又称为魔天,大名鼎鼎的波旬就是那里的天主,之所以叫做魔天是因为他们认为欲界一切众生都是他们饲养的羔羊,不论是死此生彼还是死彼生此,总而言之不离开他们的范围,如果你要离开比如修禅定要往生色界天或者求解脱,他们就不高兴,牛羊固然多,可是地主也不希望跑掉一只啊,所以他们就会想办法来障碍你故名魔天

他化自在天之上就不属于欲界了因为完全没有淫欲了,不论是化乐天还是他化自在天都还是有淫欲的,只是没有我们这么粗重,要肉体交合才能够满足,他们只是互相看一眼就满足淫欲了,过他化自在天往上就到了初禅天,这里是完全没有淫欲的,不单单说没有淫欲的现行,他们连起个淫欲的心念都没有,他们那里也根本没有两性的区别,所以初禅天以上包括初禅天都称为梵,梵是说的清净的没有淫欲染污的,所以有些时候讲修梵行,其实就是说的远离淫欲为修梵行。

那么我们又说初禅天有三天,所谓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并不是说有三个天界其实只有一个天界,只是说这个天界有三类人,就好像我们地球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一样的,这个初禅天也有三类人分别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们的光明是不一样的形态也不一样寿命也不一样。就好像白种,黑种,黄种人一样的区别是显而易见,而之所以有这样明显的差别,有差别是因为他们当初在人间成就初禅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上品,中品,下品的差别,就导致将来往生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差别。

补充说明一点,欲界六天,往生的重点还是在十善业道,固然说他化自在天要加修未到地定的成就,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十善业道的修行,纵使成就未到地定也没法往生那里的,如波旬固然是有上品未到地定,但是他之所以往生那里还成就为天主,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人间有一世,作小国王的园丁,某年饥荒他这样的政府工作者一天也只有一顿饭,而这唯一的一顿饭他布施给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恰恰是辟支佛,于是成就了这样的福德。

那么往生色界天的重点在哪里?其实在于禅定,某人没有大的恶业当然也没有做啥好事,但是酷爱修禅定名利视为粪土,那么禅定成就就能往生色界天,不一定他就勤奋的修习了十善业道的,只要他不作恶行,也是完全可以往生色界天的,这是两者的区别,这一点需要讲讲。

从我们这里到初禅天又是一个系统,苏迷卢系是包括在这个系统中的,大家知道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太阳难道没有围绕着什么转动?太阳也在转动,太阳所围绕的那个地方叫做初禅天,这样初禅天以及以下就成为了一个系统一个世界系是动态的,不停的转动的,就好像周罗一样的,一个系统套着一个系统不断的转动,就状如周罗。所以人类会有相关的传说认为有个创造世界之主,最初的说法就是大梵天,因为这个世界系统最初形成的时候,是他最先出现的,最后世界毁灭火劫来了,又是他最后走的,所以这些众生从骨子里面认定他是主,是光,是电是唯一的神话。他久而久之也认为大家说得对了。

第十讲

----大家好,我们接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原文----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上次我们讲到欲界天,然后讲到梵天也就是初禅天,初禅天之所以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比较重要,因为划分上来说,四小天下欲界天初禅天算是一个系统之类的(这个系统中包括太阳系也就是苏迷卢系的),我们在经典上经常看到说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是哪里?是属于二禅天的,为什么不说从三禅天来的呢?明明在劫末的时候,大家最后往生的都是四禅天,因为四禅天以下的地方都被毁坏了,后来世界逐渐形成,是先形成三禅天,然后二禅天,然后初禅天,最后形成欲界天以及我们这个五趣杂居地的啊,为啥不直接说从四禅天来的呢?

因为四禅天离我们太远,不要说四禅天就是说三禅天二禅天跟我们都很遥远了,不是跟我们遥远,是跟这个太阳系都很遥远,太阳系上面的夜摩天其实就已经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了,夜摩天以上也有白天黑夜的说法,但是没有阳光的照射,那么他们的白天黑夜怎么来的?他们的世界有很多大白莲华,很大的那种那种花朵会一开一合,一开的时候他们叫做白天,一合的时候他们叫做夜晚,那个大白莲华非常美丽庄严,一开的时候香味整个天界都嗅得到,一合没有香味没有光亮了就叫做夜晚来了,所以夜摩天就如此了以上都是这样的一直到初禅天,大家发现没有,人类画神仙都喜欢在脑袋上画一个闪亮的圆圈,不论是画上帝还是画神仙,其实这是因为有些人过去世在那个天界,他们有在那个天界的记忆,那里的天人自身都能够发光。

那么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怎么来的呢?一日一月为一小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太阳系为一个小世界,这样的恒星系统在佛法上叫做苏迷卢系,其实上面还有其他四个欲界天的乃至初禅天的,这叫做第二个系统,这样的第二个系统才叫做一个世界,这样一千个世界包括初禅天以及他系统中的叫做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围绕着二禅天转动,这样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围绕着三禅天转动,这样叫做大千世界,为啥不说围绕着四禅天转动呢?因为四禅天是遍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

现在明白了吧,为啥要说从光音天来的呢?因为从地狱到初禅天属于一个系统,真正来说这个系统其实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从地狱到忉利天(我们叫做啖魔王————帝释天界),一个是从地狱到初禅天(我们也可以叫做啖魔王————帝释天————梵天界),初禅天和二禅天不是一个系统二禅天属于中千世界了,站在这样的小千世界的基础上来说的话,是不是应该说从二禅天来的呢?是不是应该说从光音天来的呢?必须这样讲啊,还记得我前面说的吗?为啥人类骨子里面有主宰者情节?其实跟梵天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他们来到这个小世界系统(啖魔王————帝释天————梵天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梵天,最后一眼看到的也是梵天,所以他们认定大梵天王是主宰,是电是光是唯一的神话!这个认识不是他们现在才有的,是他们多生多世就如此的,有人往生初禅天是个很久远的存在,你想多少多少万年就是如此的认识,他到人间来他记不得具体的,但是还没有这个习气吗?肯定有啊对不对?所以很多问题,你把你的眼光放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来考量就明白为何如此了。

初禅天并不是常在定中的,他们没有嗅觉没有味觉,之所以没有嗅觉味觉,因为他们不需要吃饭,他们是依禅悦为食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常在定中,任何定都有三种位,等引,等持,等至,在等持位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交流的,所以有些大菩萨会到那里去讲法。

接下来是二禅天也是三个,分别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和初禅天也是一样的,并不是三个不同的天界,同样的是说的二禅天有这三类天人,为什么要称为光呢?因为他们没有语言,他们的交流就是彼此发出各种各样绚丽的光明来交流,怎么样绚丽的光明?反正你在人间是想象不到的。

这里要说一下他们的寿命,这个有对比才清楚,我们人类的寿命,南瞻部洲的寿命不是固定的,一百年增加一岁到八万四千岁,一百年减少一岁到平均寿命十岁,这样一增一减为一个中劫,那么初禅天之中的梵众天的寿命是这样的二十个中劫,梵辅天的寿命是这样的四十个中劫,大梵天是六十个这样的中劫,二禅天中的三种天人,其中少光天的寿命为两个大劫,也就是一百六十个中劫,无量光天的寿命为四个大劫,也就是三百二十个中劫,光音天的寿命为八个大劫,也就是说六百四十个中劫,你看我们不过百年根本谈不上什么劫,对比他们连浮游都不是,所以差别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