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讲记
第三十一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因果不成门-前四破
因坏果亦坏破
原文-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果相坏。何以故?如氎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缕、器非氎,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氎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
这里开始就破斥因果不成门,总计是五破,最开始就因中有果是七破,其次就因中有果不可得因为没有变,有四破。再次就因中有果不可得因为细不可得有四破。这里责因果都不成立有五破。
首先讲如果因中有果,那么因果就都不成立了,因相也坏了,果相也坏了,为什么这么讲?譬如说用丝线编织成为氎(细布),那么丝线为因,细布为果,可既然因中有果,丝线中有细布,那么丝线就不能成其为因,譬如盘子里面放着苹果,盘子不是苹果的因,既然丝线里面有细布(果),那么丝线就不是细布的因,因就坏了,因坏掉了,那么果也就无法成立了,譬如土地里面种子坏掉了自然也就不会开花不会结果了,讲因中有果就因不成立,果也不成立,这就是因坏果亦坏破第一破。
果不由因作破
原文-- 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氎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氎等作故能作氎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
第二破称为“果不由因作破”,这就是讲凡是因要成为果都需要造作的,比如西瓜种子结西瓜,是需要劳作的,需要灌溉,施肥,时节,耕地等等劳作的,没有谁拿着一颗西瓜种子说这个就是西瓜的。好比用丝线编织成为细布,既然丝线(因)中有果,那么还需要编织干什么?就不以作而得果,大家不用赚钱也有钱,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因中有果是不对的,不需要作而得果,那么丝线就不是细布的因,就成了无因了,既然因中有果,后来的细布(果)就不是丝线作的,也就没有丝线的果,又成了无因无果。
无标相则无果破
原文--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鹤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
接着第三破称为“无标相则无果破”,前面已经反复辩证了,因中是没有果体的,不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细)的都是没有的,这里接着说如果因中有果那么应该有所表现,纵使按照你们说的看不见自体,那么也应该有所表现,比如说看见冒烟知道有火,听到笑声知道有人,听到鸟鸣知道有鸟,可现在是因中的果,果体不可得,连表现都没有,那么就决定知道因中绝对没有果的。
果无因亦无破
原文-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氎,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氎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
这里是第四破称为“果无因亦无破”,也就是讲如果因中有果那么就是讲果已经有了,这个果和这个因是一并存在的,譬如爹妈和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那么这个儿子显然不是这对爹妈生的,可你们又说这个儿子是这对夫妻生的,这不可能的啊!既然丝线中本来有细布,或者西瓜种子中本来有西瓜,那么这块细布,这个西瓜就不是这个丝线,西瓜种子为因的生。这个已经存在的果不是从本来的因生的,那么又是怎么生的呢?儿子不是他爹妈生的,难道是别人生的?既然别人生的,就不是这对夫妻的果,果不能成立那么因也就无法成立,儿子不能成立,爹妈也就不能成立了(譬如这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这父子的关系就无法成立了)。
又因果之产生,都有各自的类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有果却是别的因生的,比如瓜是豆的因,豆是瓜的因,这不可能的(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那么既然因中有果,果因并列,果就不是从自类生的,那么这个果实际上就不可能有的,果没有,因也就不成立,因果是一致性的,所以讲因中有果就成了无因无果了!
第三十二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异果门-前二破
无常破
原文-- 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这里辩因中有果将会无因无果,属于第五破“无常破”,为什么会无因无果?因为假如因中有果就没有无常这回事情,没有无常这回事情当然就无因无果,何以见得?既然因中有果,那么果就不因为造作而有,比如西瓜种子中有西瓜,那么何必种西瓜?既然果是本来就有,当然不需要种地造作而有,既然不需要造作而有就非是有为法,就常如涅槃,就不是无常的,就如涅槃,涅槃者不生不灭也。再者,既然果是常住的(因中本来就有当然常住),那么一切有为法如手机,电脑,男人女人,猫猫狗狗都是常住的了,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果故,再说有为的意思是造作的意思,不需要造作本来就有当然就是常住的,凡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一切现象都是果,比如人是爹妈为因的果,因为因中有果不需造作就有,所以就都是常住的了,常住譬如虚空就没有无常可说,但没有无常也就没有常,因为无常和常是相对而言,对生死讲涅槃,对无常讲常住,既然无无常也就无常住,无无常无常住也就无生住异灭,无生住异灭当然就无因无果,否定因果如何讲还有因中有果可说?所以因中有果是错误的说法。
异果破
原文--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氎与着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从这一段开始为破异果门,所谓异果,比如母鸡下鸡蛋,母鸡为因,鸡蛋为果,鸡蛋又孵小鸡,那么鸡蛋为因,小鸡为果,最后面的小鸡对最开始的母鸡就称为异果,并不是说此小鸡对此母鸡为果,是此小鸡对彼母鸡(最开始)为异果,中间还有因果的关系。
如果讲因中有果,此鸡蛋中就有母鸡,那么此鸡蛋中既然有母鸡,母鸡就应该下鸡蛋,就成了此鸡蛋能生鸡蛋,并且此鸡蛋还能生小鸡(后后果),既然你们讲因中有果,那么此果必然为后果为异果作因,所以讲因中有果就成了此因生无数的果了,那么蒸米为因吃饭为果,那么吃米饭也就成了吃大便了,哪儿有这个道理呢?
作为果破
原文- 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发;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
这一段是关于责异果门的第二破“作为果破”,当龙树菩萨如以上破斥之后,坚持因中有果的就讲,之所以不作异果因,譬如古印度宴请贵客,都要在地上洒香水(他们是先撒香粉,然后再洒水,香味就散发出来了),这个地上本来有粉末的香,但没有洒水这个香味散发不出来,所以因中有果也是如此的,不会生后后果,因为还没有缘,譬如地上本来有香粉还没有洒水散发的关系。
龙树菩萨破斥说,你们讲的这个譬喻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你们说因中有果,果必然是能够被了别能够被认识故,譬如说车料(造车的木料)为因,车为果,有车当然可以乘坐,乘坐为后果(造出来的车为先果,有车才能乘坐),既然说因中有果,当然就是车料木料中已经有车,既然有车当然可以乘坐(过去是用木头做的马拉车),然而事实上不可能如此,也就是既然讲因中有果,即便绕一圈讲什么发不发,前提已经确立了,还是否认不了既然因中有果,会为后后果做因的问题,所以你们说因中有果,而不能作后后果是因为没有缘的道理是讲不通的。
第三十三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异果门-后二破
责了因破
原文- 复次、了因但能显发,不能生物,如为照闇中瓶故然灯,亦能照余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而不能生余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
这里属于异果破第三,讲的是“责了因破”,什么叫做了因?这里的了因是对生因来讲的,生是讲的本无今有称为生,比如说本来没有苹果,后来种了苹果树有苹果,这样的苹果种子对苹果就属于是生因。而我们讲房间很黑暗,后来开了灯,于是房间的桌子板凳电脑等看得清清楚楚,这桌子板凳电脑是房间里面本来就有的,不是因为开灯所以才有的,那么灯光就是了因(能辅助认识之因,这里的了是明了的意思)而不是生因,这里的了因就是讲本有今显为了,如果讲因中有果,譬如地上有香粉未洒水不显发,那么因对果就是了因就不是生因了。
也就是讲如果因中有果,譬如房间里面本来就有桌子板凳一样的道理,那么后来因缘和合,譬如开灯,就不应该只是生这种果,比如西瓜种子本来有西瓜,后来和合雨水肥料而结西瓜,既然是了因,譬如灯光,开灯就不止是照得见桌子,做了因故,应该还照得见板凳电脑等,那么西瓜种子就不应该只是结西瓜而应该还可以结冬瓜南瓜!然而事实绝无此事,所以因中有果是决定无法成立的。
坏二造作破
原文--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别。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
这里接着讲如果因中有果,那么既然先有果已经存在了,就不应该说今作,当作,譬如说学生想考大学为因,勤奋的学习参加高考为今作,当作,而既然已经在大学读书了,为什么还要高考呢?岂有所谓的今作,当作可言?这里的今作是说现在需要作的,当作是讲的未成立而需要造作的意思。因中有果今作上讲不通,已经做过为什么还要今作?当作更说不通,已经成立为何还应当作?当然讲因中有果就属于是“坏二造作”,这里就是坏二造作破(凡是造作毕竟有今作,当作,讲因中有果就破了今作当作,当然就不成立了)。
结二十四破因中有果
讲到这里总计是二十四破因中有果,凡夫俗子可能看到这里会觉得很烧脑,觉得这样辩来辩去无法理解,谁都知道西瓜种子里面没有西瓜,南瓜种子里面没有南瓜的,这么明显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破斥呢?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南瓜种子里面没有南瓜,西瓜种子没有西瓜,为何种南瓜就收南瓜而不收别的什么?种西瓜就收获西瓜而不收别的什么?既然因中没有,为何后来会有?如现在科学讲南瓜种子里面有南瓜的基因,这其实和说一切有部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我们要说的是基因属于脱氧核糖核酸,并不是后面的成品南瓜!南瓜是一种植物,脱氧核糖核酸属于生物细胞内含有的生物分子,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基因存在并不能证明因中有果(有南瓜)。
深邃道理
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要说学佛,这个学佛并不是绝大多数人学得了的,他有非常深邃的道理在里面,而往往又会让凡夫俗子看起来觉得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之所以要这样长篇大论的分析因中有没有果,是要告诉大家一切法毕竟空,本来离空也离有,既然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离有(凡夫的空也是依有建立的),有不外乎是因缘有,因中没有,缘中也没有,那么就毕竟空。
释辩证
那么愚痴人又要说了,你直接告诉我们都是空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复辩证呢?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又大错特错了,我什么时候告诉你空了?我是说毕竟空,因缘生故,空也没有,有也没有。离四句绝百非,不是你想象的那个空,不是你理解的那个空!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有心人通过这些文字而实证中道。真正的意思不在于你想象个空,不在于你的理解,或者也不在于我写的这些文字,真正的意思超越想象和理解,以及我的文字,所以你不读这些文字你是无法实证的,不理解更是无法实证的。
另外学习中观的确可以增进智慧,大家看龙树菩萨严密的逻辑,缜密的思维这不值得我们学习?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不是讲的迷信,这里的信是要解的,有信无解是蠢人,有解无信是狂夫,外道也讲信上帝,现在明白他们的信跟佛教这个信不是一回事情了吧(他那个完全是迷信,根本无所谓理解不理解)?
中观唯识双结合
或者有些人又认为读唯识的书就能悟,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几乎不可能的!中观唯识双结合才最容易,否则去参加禅三,但善知识导师的禅三,大陆对比来说就在边地,我们就是生在佛法的边地(有正法流传的地方才是正统,所以我们是边地),我们去不了。
这一直是我从一开始反复强调的,这里龙树菩萨二十四破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总共是三番回答,破一切计因中有果(比如因中果太微细,还没有变化等不可见的邪论),总而言之不明一破,龙树菩萨就讲第二破,这样下来就有二十四破,到二十四破这里就结束了,计因中有果的就无话可说了,所以这二十四破总破一切因中有果的妄计,也就是破他们的遍计所执。
第三十四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正破-救破-破救前一
正破
原文-- 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
从这段开始就破因中无果,上面的都破的是因中有果,从这里开始破因中先无果,所以我前面讲清楚了吧?有要破,无也要破,有要破,空还是要破,总而言之,般若不会给你留下一点点凡情俗见!
首先是正破,龙树菩萨破了因中有果,又恐怕很多人既然听闻因中有果是不对的,于是就说那么因中就是无果的,比如藏密伪佛教格鲁派以及很多的我慢深重的人,听闻菩萨们破斥有,就认为一切都是空,美其名曰这样就是般若,龙树菩萨当然明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于是从这一段开始破因中无果论,因中无果论也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信仰的人颇多,比如唯物论的,特别是在当今大陆基本上都是阶级唯物论,他们认为所谓地球是自然产生的,奇点大爆炸,后来产生宇宙,西瓜自然成熟,你生在这个贫穷的家庭是你倒霉,没有原因的,总而言之他们认为万事万物几乎是都不需要因的(但科学不同,科学其实跟说一切有部有相似处,科学讲基因等,我上面也讲是说的因中有果论,虽然科学大多都唯物,但跟阶级唯物和机械唯物还是有区别的)。
破因中无果,龙树菩萨就说如果因中无果,那么因和果就没有关系了,譬如西瓜种子结西瓜,后来结的西瓜跟西瓜种子有什么关系?没有的东西可以产生有的话,那么应该人有两个头,有三个手,既然没有可以产生有,为什么不可以多或者少呢?再譬如一些佛门外道讲空产生有,空就是没有就是无,既然无可以产生有,无因却有,那么因和果就没有关系,当然天上可以掉馅饼啊!可这怎么可能呢?所以计因中无果,计所谓的空,阶级唯物论说什么或然率(他们就认为人的出生就好像用木棍搅动泥浆,泥点溅到何处算何处,有可能这样有可能那样就称为或然率)是大邪见。
再譬如说因中无果,讲上帝创造世人,既然大家都是上帝创造的,要爹妈干什么?因不产生果,别有因(上帝),那么还要正因爹妈干什么呢(其实基督教这些并不是完全的因中无果论,后面会广辩)?
救破
原文-- 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
倡导所谓因中无果的人就反驳说,用泥土做成陶瓷瓶子,有窑,有人工等众因缘,当然可以做成瓶子,而女人生孩子,孩子没有多长一个头,多长一只手的因缘(所谓有因缘比如有辐射导致畸形),正常情况下怎么可能生两个头?三只手?所以你龙树菩萨反驳我们讲因中无果会导致因和果无关系来反驳是无法成立的。
也就是讲反驳龙树菩萨的人就举例说明,有缘无缘来反驳,所谓有缘有条件才会成立果,要是没有缘没有条件当然就不会产生特定的果,也就是说因中没有果,后来产生什么具体的果关键是缘决定的。
这个说法其实是当今大陆普遍的认知,比如讨不到老婆就说你自己不努力!有些人又说只要我努力就能成李嘉诚,举要言之这些人都不承认有因的(上一世或者善或者恶的造作,他们不承认),他们也就是讲因中无果的却可以产生果的(他们这些阶级唯物论就锐变为意志决定论了,也就成了否定客观事实,成了主观唯心论了,他们就会讲你没有成为亿万富翁完全是你不努力导致的,你努力就从穷光蛋当地球酋长,这不是意志决定论,这是什么?所以他们往往不讲原因,不讲条件,不讲道理的,这些大邪见近百年来,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把我国老百姓害惨了,所以凡夫也不会一直是唯物论,也不会一直是唯心论,他们往往是唯物论中有唯心的部分,唯心论中有唯物的部分,主要就是凡夫们双具断见常见导致的)。
多因破
原文-- 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氎因不名蒲为因?
龙树菩萨接着破斥说,第二头,第三手在人中是没有的,泥中也没有瓶子的,泥中没有瓶子,石头中也没有瓶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讲泥土是陶瓷瓶子的因,而不讲石头是陶瓶的因呢?你们讲因中无果,完全就是缘决定的,这样烧泥土得陶瓷瓶子,为何烧石头就不可以得陶瓷瓶子?不都是烧吗?女人生孩子,为何石头不可以生孩子呢?反正都是因中无果的,你们讲结什么果完全就是缘决定的,然而同样的缘结不结果却完全不同(譬如一块石头不论备孕做得如何好,也不可能生孩子的),所以你们讲因中无果的没有道理的!
末法时代很多人愚痴,看见农民工很辛苦还是穷困就说,为什么他不努力?他努力了就是李嘉诚(前华人首富),人家比你努力,但能不能发达关键还是看因(唯识称为本心中的业种子,上一世造作的这辈子或者富裕或者穷的业),而不仅仅是缘。
这一段就是破因中无果的“多因破”,所谓多因就是讲如果因中无果,那么因果关系就不成立了,此因中无果,那么因果就不对应,那么别的因也可以得此果(比如西瓜种子无南瓜因,但因中无果论认为好好培育西瓜种子也可以结南瓜),俱是因中无果故,所以多因会产生一果(既然因中无果那么因和果就没有联系性,那么种植西瓜冬瓜种子都可以结南瓜),多因不成立(西瓜冬瓜种子不论如何培育都结不了南瓜),当然因中无果也就不成立。
第三十五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正破-救破-破救中四
多果破
原文--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凡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车、马、饮食等;如是缕不应但出氎,亦应生车、马、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氎 ,不生车、马、饮食等物?以俱无故。
上面一段讲了因中无果的前提下,那么就应该事物就有很多的因,南瓜冬瓜种子都可以结西瓜,因为因中无果,因果就没有关系。
这一段就讲如果因中无果,就会一因产生多果,产生各种果,因为因中无果,譬如说丝线为因不但可以编织成为细布,还应该编织(生)牛,马,饮食等等,既然因中无果,无可以生果,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不可生各种果呢?因中无西瓜而能结西瓜,那么因中也没有南瓜冬瓜,当然也可以结南瓜多瓜,就成了“多果”了(因中无果论破坏了因和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了,既然没有对应关系而能产生果,当然可以产生很多的果,果和因可以不对应故)。
这种因中无果,无能生有的邪见在末法时代很多的,比如好些错会般若讲空的,他们不明白这个空是不可名而强名为空,背后是有实质的,他们(特别是伪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就说无能生有,这就是因中无果论,既然如此,为何他们还要广纳徒众,虚贪信施,他们完全不必如此,每天在空地站着就应该有钱了。
在进化论(其实进化论既是因中有果又是因中无果,凡夫众生邪见往往不止一种是非常多种)来讲,他们说刚开始是单细胞生物,后来是多细胞生物,再后来多细胞生各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生各种爬行动物……这其实就是讲因中无果,一个单细胞可以生很多种多细胞生物,一类两栖动物可以生各种爬行动物……既然如此,应该问问他们为何种西瓜不能收冬瓜?收南瓜?甚至收获葫芦瓜,稻穗等等?
俱无破
原文--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中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
这里讲因中无果这种邪见会产生“俱无”的情况,也就是讲凡是有力能生者才称为因,由各种各样的因于是产生各种各样的果,因和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爹妈和孩子,西瓜种子和西瓜,硝酸和硝基苯,用西瓜种子是种不出来孩子的,用硝酸也种不出来西瓜。所以万事万物因和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既然讲因中无果那么因就不是因,果也就不是果了,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就破坏了没有了。那么榨油为什么要用花生大豆油菜籽呢?为什么不可以榨沙子而出油呢?既然因中无果就应该可以啊!事实是不能,所以讲因中无果,不但谤了果还谤了因。
再譬如藏密外道这种断灭论的,所谓实证“空性”的“活佛”(他们也是双具断常见,按照他们的道理一切皆空,为何又说男女双修的淫乐不空,是所谓乐空双运的?),既然一切皆空,请问为何虚空不产生钞票,虚空为啥不产生双修的供体“明妃”,为啥一定要去拐带良家妇女呢?既然一切皆空,因也空,果也空,为啥空就不产生有呢?
生相坏破
原文--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余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余时见麻出油,是故麻中求不取于沙。
这里责因中无果会导致“生相坏”。所谓生相坏。有人反驳龙树菩萨就说,没有谁见过榨沙子可以出油这回事情,都看见是榨油菜籽出油,所以榨油应该榨油菜籽不应该榨沙子。这里所见就属于是生相。
龙树菩萨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果是根据大家看见榨油需要胡麻子不榨沙子这个相,依此为依据,所以榨胡麻子才出油而不榨沙,但你们讲的因中无果这个是前提,首先根据你们这个前提那么胡麻子就不应该出油,因为因中无果,因中无果还有果相可言?无果就没有果相,譬如这个处女没有怀孩子就不可能生孩子,因为她是处女,不存在的孩子还有孩子的样貌可言?既然生相(因中无果)都没有的那么榨胡麻子也不应该出油,你们又如何说依据榨胡麻籽的相来讲榨油菜籽不榨沙子呢?
同疑因破
原文-- 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有果无果生,是二生皆不成;是故汝言余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
龙树菩萨说,我这里不但是破因中先有果,也不止是破因中先无果,乃至说亦有果亦无果都要破,也就是讲不论是有,不论是无,不论是亦有亦无都要被破斥的,总破一切在因缘生法上的虚妄遍计,所以你们讲在别处看见胡麻子出油,既然出油就是果,可因中到底有没有果都没有解决,如何谈得上为了出油所以榨胡麻子而不榨沙呢(譬如口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如何谈得上吃满汉全席还是法国大餐,这不是笑话吗)?
譬如说妈妈生孩子,妈妈都不知道在哪儿,都不确定存在不存在,你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位妈妈生的孩子呢?这里同疑因就是说前提未解决之道理,还谈不上看见还是没有看见榨胡麻子不榨胡麻子出胡麻油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里讲的其实也是讲末法时代很多人貌似很懂佛法,很唬人,结果好多人完全是不死矫乱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也解决不了,回答不了,就给你矫乱,扯到下一个问题,故意把你搞糊涂,然后他就不知廉耻的宣布他赢了(所谓藏传佛教伪佛教的所谓辩经就是这样的,还宣说自己很懂因明,其实都在胡扯)。
第三十六讲 观有果无果门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正破-救破-破救后二
作坏破
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
这里继续驳斥因中无果论,以“作坏破”,故不会因中无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造作来讲,比如种地,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所作,所作就是种地这回事情,第二是作法,作法就是如何种。第三是作者,作者就是农民,凡是有力能成果,能作果才称为因,比如农民种地,种这个稻谷,稻谷种子为因能结稻穗,农民才有耕种可说,才有能作,所作,作者三者可讲(倘若因中无果,那么农民种地不就瞎忙活吗?)。倘若因中无果,那么稻谷种子为因无稻穗,还种稻谷种干什么呢?种了也不会结果(或者结其他乱七八糟的果,如以上说既然因中无果,那么一因就会多果),那么就没有能作,所作,作者可说可讲了,都没有意义了。
也就是讲因中无果的人,既然坏了因,那么缘也就坏了,比如种稻谷这个事情,稻谷种子为因,农民,耕种等为缘,要是因不成立(因中无果),那么缘也就没有意义,讲因中无果就因缘俱坏了。因缘都坏了如何后面会产生果?所以讲因中无果是不成立的,是错误的说法。
反责难破
原文--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说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别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
这里跟前面是一样的,属于辩责难,被批驳的人听龙树菩萨这么讲,就根据龙树菩萨前面讲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就说你既然不承认因中无果,那么你就是讲因中有果,如果因中有果,既然都已经有果了?譬如都已经有稻穗了,何必作者农民再去种?何必再去耕种(所作)?何必再去种稻谷(使作者)?
龙树菩萨回答就说,第一,我也是否定有作者,所作以及能作的(后面会破斥),你们这么讲也是我先前批驳因中有果所辩证的,而你们拿着我讲的来反驳我,是没有道理的,我既然已经讲过了,那么你们批判因中有果的内容就是我批判的,这一点我们并没有什么分歧,只能证明你们也承认我批判因中有果的说法是正确的。第二,我不但否定因中无果,我也否定因中有果,我是不承认因中有果也不承认因中无果,你们却认为不承认因中无就必然是因中有,是你们错会了我的意思,我根本就没有承认因中有果,所以你们的反责是搞错了对象。
释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不生
原文-- 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有、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闇、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
这里讲亦有就是非无,就不是无就是有,这里讲亦无就不是有,就是无,所谓亦有亦无大白话就是讲又是有又是无,非有非无,有些人讲的非空非有,这个末法时代很多人没有开悟,外国驴子学马叫经常这样说,显得他好像开悟了一样的。
针对这种说法龙树菩萨就说,有和无是不一样的,是完全相反的,譬如水和火是不能在一起的,又譬如说明暗一样的,开灯就明,关灯就暗,怎么能够说亦明亦暗?那么到底是明还是暗呢?又好比苦乐一样,苦就不是乐,乐就不是苦,没有什么亦苦亦乐的说法!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没有什么亦空亦有的说法。
也就是讲很多人不了般若,般若的本质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是实证的离言离能所的本质,根本智上没有名言分别,后得智上巧立名言,他们看见菩萨有也破,无也破,又害怕别人责备他们没有开悟,就学经典论典讲的瞎讲一通,什么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总而言之不过是为了避免别人的责难,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而已,实际上经典讲的非空非有等具体是什么意思,他们根本不懂的。
结果空
原文-- 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
这里就释四句以齐诸法,所谓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不生的,也就是讲到这里,论主的观点就出来了,因中有果是错误的说法,因中无果也是错误的说法,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也是错误的说法,非有果非无果更是错误的说法,换成现在的话说唯物论讲因中有果是错误的,主观唯心论讲因中无果,所以意志决定论也是错误的,还有一些佛门外道讲亦有亦无更是错误的,他们是为了防备别人的责难而故意模棱两可的回答,在这里龙树菩萨主要是阐述离四句绝百非的,普遍的详细的检查无果可得,所以一切果空。
第三十七讲 观有果无果门 结齐诸法-有为无为人我皆空
结有为法空
原文-- 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皆是因是果。
这里就总结有为法都是毕竟空的,远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为法都是生住异灭的,比如我们就是生老病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就是因缘和合的,有生,生就为死的因,譬如种地什么时候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有因就必然有结果(世间种植有成有不成,但在本心上熏习决定有果)。
那么这个生是从何而来?过去世或者善或者恶的造作而来,不是天上掉的,不是伟人恩赐的,不是爹妈给的,何以见得?因为同样是人,或者生在富贵家庭或者生在贫贱家庭,或者生来聪慧或者生性鲁钝,这岂是无因?凡事都有因,这个事情不可能没有因,譬如我们看见地里面有棵白菜,虽然不见有人种白菜,但既然有颗白菜那么必然是人种的,如明朝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木工活儿做得非常好,可谓是巧夺天工,现在故宫都有他的作品展示,你想,他出生在皇家,爹爹爷爷太爷爷都是皇帝,会请个木匠来教他木工活吗?他爹爹爷爷太爷爷也没有谁会木工活啊,更不可能遗传给他,那说明什么?说明他这个手艺的来源于过去世的学习(熏习)。
也就是说凡是因都可以是果,比如这辈子的生是上辈子的果,这辈子的死是这辈子生的果,那么前面广破了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因中非有果非无果,诸法就毕竟空寂,没有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事情可说,那么谁生谁灭?所以有为法毕竟空!
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因为末法时代邪说太多,比如大家习以为常称为定律的进化论,他们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产生两个,两个产生五六个,然后产生很多个,比如单细胞进化为多细胞,多细胞进化为肉体组织什么的,这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跨物种了,没有任何人可以现证母鸡下鸭蛋(以上都已经广辩过这是不可能的),其次,无法解释寒武纪物种大爆炸,无法解释一个物种是如何成为多个物种的,他们那一套成了一因生多果了(这就是因中无果论,我前面已经说明,只是凡夫是多种邪见都具备的,像他的说词既是因中有果又是因中无果),种西瓜又结西瓜又结冬瓜又结南瓜又结葫芦,岂有此理!再次就如果人真是猴子变的,不可能顿变,毕竟两者差别太大,那肯定是渐变,既然是渐变,那就应该有人猴,猴人的中间状态的化石,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要么是人的,要么是猴的,就没有,终究是不可得也。
实际上来讲是顿变山河大地的,譬如做梦一般的,难道你的梦境是先有桌子后有板凳?不也是顿变梦境吗?只是一切有为法如钩锁一般的形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过去生造作导致今生的业报身,今生没有断除无明贪爱而继续造作导致未来生,这就譬如钩锁一般的。一种是所谓社会不断发展,比如有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后来有大航海,这也是譬如钩锁,这就是有为法因缘生故,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所以一切有为法,都可以是因也都可以是果,那么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因中亦有亦无,因中非有非无被破了,就说明有为法恍惚是有实际是无的,所以一切有为法毕竟空!
结无为法空
原文-- 有为空故,无为亦空。
依有为之体,所以有有为法之相,比如我们有五蕴,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假名为体,实际上当然是无体的,因为体要不就是因要不就是果,因空果空当然体也空(因果也是名言上建立的,实际是离言绝虑的),但既然有这个色身,我们就知道这个张三长这个样子,李四长那个样子,这个板凳是这样,那个桌子是那样,所以有为法相依体有。
这就是相对假立的体成立的,倘若无体如何有相?依体有相,但体空相当然也空。
那么有体有相就有名,比如你叫李大壮,这个名字肯定是依你的五蕴身而建立的,这个名字是相对待于你的体相而有的。那么无为法呢?无为法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不是,无为法是依有为法之名而建立的,依有为我们来讲无为之名,也就是讲所谓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所显,这里既然讲了有为法体空,因空果空(一切都可以是果,因中无果有果,亦有亦无全是错,果法就没有生,当然也没有灭)毕竟空,因为无相亦无体故,那么有为法之名不成立(名是建立在体相上的,体相空,名即不成也),那么无为法还成立吗?无为之名也不成立了,无从成立了,所以无为之体也是毕竟空!
结人我空
原文--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这里龙树菩萨大慈大悲,为了解决众生最根本的无明再次重申,有为法毕竟空,无为法亦毕竟空,离四句绝百非,那么我空还是不空呢?当然亦复如是,毕竟空无所有!
一般来讲,众生勤求佛道,必然是先空人我后空法我的,因为讲法有次第的缘故,没有读完小学如何上中学呢?但诸佛设教,本来圆满,是先明法空后明人空,利根人明法空就不会执人我真实有的(我是包括在法中的,在小乘所谓人我空这里的“我”是就能认识的主体讲不外乎是色受想行识是空,在大乘讲法我空,这里的我主要是说的自性自体,万事万物无自性无自体当然就法我空),所以这里先结法空,后明生空(人我空)。
众生来讲各种各样的邪见妄想,本来是没有什么规范的,太多了密密麻麻的,你就是想破也无从可破,但归纳这些妄想烦恼的根本动机不外乎就是我法二执,所谓执我执法,由执我执法为真实有所以才造业受报的,未见有人为梦中人杀人放火的,因为醒来了知梦本虚幻故!可众生无明生死犹如梦幻,他们却从未了知本来是梦!所以在这本龙树菩萨的十二门论中,他几乎是每一门总结之后都破一切法,立一切法空,一切生(我)空,这样就过无不破,患无不离,只有过患全离,那么才能够达到境观双寂,所谓现观就是讲能观智和所观境和合不二也!这样方能通达诸法实相。
第三十八讲 观缘门-释观缘门
现观
现观在佛法修行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学佛的人在教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不修观,大概也觉得没有什么疑问,这个观我前面也讲过了就是依据事实依据佛法来寻思,思考。认真修观的基础上就会发现佛法往往不是我们大家想得那么简单,末法时代学佛人如过江之鲫,而真正懂佛法的寥寥而已,主要遇不到了明师,外加邪师太多,再者无法结合事实修观行,因此感觉佛法都懂了,所以往往大妄语的数不胜数,学佛本来是求增上的,却成了下堕了,真是悲哉!
而非在静定中修观,对于所观的境,就必然有种种思维,有种种思维因为无正见的关系,正见未生的关系,就会产生种种妄想,种种疑惑,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有鉴于此,讲十二门教,使得修观行的能够离妄想疑惑而正观发起,每一门都有总结。
释观缘门
现在我们开始讲“观缘门第三”,因缘门总计开了三门,因为以上两门一是宗本,一是辩果,辩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因中亦有果亦无果等,那么讲了因中如何,所谓法不孤起,仗缘而生,有因必然有缘才会产生果,比如西瓜种子为因,雨水,肥料,土壤等为缘,既然辩因,因中有果,无果,亦有果亦无果,非有果非无果都全部辩破,那么这里就应该观缘,对于诸法生起的缘到底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就应该说清楚,所以这里开始为观缘门。但详细的说起来也可以以五种义来说明龙树菩萨这样安排的道理所在。
总观因缘--观因--观缘
一:我们前面讲过龙树菩萨的宗本,就是“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里就是总观因缘,如我们前面反复讲的道理,第二门别观因,辩因中有果无果,其中说“先有则不生”等,所以第三门别观缘,如我们即将要讲的“广略众缘法”等,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菩萨造论的次第性,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
总观因缘--观因--观缘。
总观因果--观果--观因
二:第一门总观因果就是讲的宗本,所谓“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第二门别观果,以上讲过的有果无果门等,第一句就是“复次诸法不生”,既然讲了果,那么把因也摄受在缘中,接下来就别观因,就是“缘中若无果”。
总观因果--观果--观因
无生--果无生--缘(因)无生
三:第一门龙树菩萨的宗门讲“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里讲“云何有是法”就是讲诸法不生毕竟空寂,第二门辩因中有果,因中无果,辩破亦有果亦无果,辩破非有果非无果等就是讲广明果不生,到了这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讲果决定并不是从缘生,所以无生,比如讲“云何以缘生”。
无生--果无生--缘(因)无生
三谛之理
四:第一门宗本讲诸法众缘生,是即无自性,是阐述三谛之理,所谓空谛,假谛,中谛,任何一法我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中就讲过,即空即假即中。第二门,大家还记得吗?我们讲所谓内外法,先破的外法所谓器世间等,再破内法所谓有情众生,明毕竟空,包括后来的因中有果,无果,亦有果亦无果,非有果非无果都是在破内外,所以龙树菩萨在后面总结说“ 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这个第三门我们即将要讲的“观缘门”同样是在破内外,不过是正破内兼破外,这一门对于佛陀讲的因缘生诸法详细的辩证,阐述无生的道理,毕竟空的道理。但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小乘也讲四缘,不过小乘主要讲的四缘侧重在破内也就是破人我。而外道在当时讲四缘非是佛教的四缘,龙树菩萨这里的是通破小乘和外道。
申正
第三门也可以称为申正,如何申正?也就是讲第一门讲宗本属于是收而不破,明因缘法的总纲“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第二门讲破内外乃至破因中有果无果,属于是破而不收,大家看我们前面讲的,龙树菩萨都是破因中有果,破未变不显果乃至破因中无果论等等,破尽邪执方能显示正义,所以属于是破而不收,因为邪见破了正见自然显现故。在我们即将要讲的第三门观缘门属于亦破亦收,也就是龙树菩萨讲到这里当然是非常明白有些人在想,既然你龙树说毕竟空,可佛讲一切诸法四缘生,你这么讲难道和佛说没有冲突?所以龙树菩萨就四缘,所谓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来广明佛义,同时明毕竟空义和佛义无二的道理。
缘毕竟空无所得
五:简单讲,第一门和第二门,主要是阐述所生果不可得毕竟空,如我们前面讲的因也属于是果,所以因也是毕竟空无所得,这接下来的“观缘门”主要是讲缘也是毕竟空无所得的,所谓“复次诸法缘不成”就开始系统的阐述这个道理。
第三十九讲 观缘门-长行发起
通过以上的分析,五重分析大家也就知道了,不论怎么样都有继续讲“观缘门”的必要。
龙树菩萨因为亲证的关系由他自己的现观来讲这本《十二门论》,我们由龙树菩萨所著的这本《十二门论》来了解真实的义理,了解真实的义理就是随文起观,并不是说读了看了就算了,所以这里讲观也就是现观是能明的方式,缘为现观的对象。也可以说观是能破,缘是所破。
长行发起
原文-- 复次、诸法缘不成,何以故?
这里就属于长行发起,具体的观缘,这里讲复次,诸法缘不成,就是标宗,标宗就是提纲挈领,就是说接下来所要讲的围绕着这一句宗本讲,前面也讲过宗本,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是从总的来讲因缘讲因果的。这里的“诸法缘不成”是就观缘门来讲宗本。然后龙树菩萨说“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开始辩意,详细的讲“诸法缘不成”的道理。
总而言之有诸法也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那么肯定有这诸法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有一切存在的道理那么才会有一切存在,任何一法,你在外面去拈根草,这根草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这所谓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缘生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不是因缘生的,是因缘生的所以才是存在的,是存在的必然是因缘生的。
这里既然说诸法缘不成,那么就是讲没有诸法从缘中来,也就是所谓缘也是毕竟空寂的,那么由缘产生的万事万物当然也是毕竟空寂的,那么既然如此,一切存在也就毕竟空寂,所以一切法皆毕竟空!
偈释法义
原文--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
标法
这段开始释法义,就缘求果无,首先标法,上来龙树菩萨就说一首偈。所谓“ 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这里此中略广两个字诠释的道理,在吉藏大师(他是三论宗的创始人,当然祖师个人来讲是没有开宗立派的想法的,不过他在隋朝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广弘中观,后来的人就推崇他为三论宗祖师)《十二门论疏》中讲,略广这两个字有五层道理,首先,第一第二总观同缘所以略,第三广开四缘所以广,前面讲的那首偈“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后面讲观内观外,对于缘都是一笔略过的,这里讲四缘,从四缘分析为什么“是中无有果”所以这里是广。
第二层意思说第一门讲因缘,内外,所谓内属于有情众生,外属于器世间都是无自性,这属于略,后面破因中无果,因中有果,因中亦有果亦无果等属于是广,这里第三门观缘,属于总摄诸缘和果,当然就是亦略亦广,所以龙树菩萨上来就说“略广众缘法”。
第三层意思:是讲第二门有果无果对比第三门观缘门来讲,第二门讲了二十四破,第三门我们即将要讲的观缘门却比有果无果门名目要少很多,那么第三门对比第二门就属于是略,第二门对比第三门就属于是广,所以称为“略广众缘法”。
第四层意思:第二门破因中有果无果虽然有二十四破,但仅仅只是讲因中有果无果的问题,而第三门观缘门却是在因中,在缘中来求果有无,这第三门观缘门就属于是广,第二门反而是略了。
第五层意思:吉藏大师认为,就算是观缘门来讲,这个文义中来讲也就是有广略的,“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这首偈就解释第二段偈前半,主要是通过四缘来辩证属于是广,比如解释第二段“是中无有果”龙树菩萨就说“因缘者随所从生法等”。后面别明缘,明因就是略。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吉藏大师以及太虚大师要分析得这么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因为读经真要是懂的话,往往一字一句就能解释出来很多道理,所谓闻所成慧最重要的标志是记得住,所谓思所成慧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触类旁通,所谓修所成慧的标准是能切实的现观生起抉择分得现观智,大家也就明白了,吉藏大师之所以要分析得这么细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成就思所成慧,进一步成就修所成慧。
众缘
总而言之,大概来说,如果讲众缘,要广说那么就是厚厚的几本书,其实几本枕头那么厚的都不行,讲不完的,但最起码要把六因,十因,十五依处等等讲讲,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我讲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上面我大概讲过六因,十因,十五依处,这样讲很耗时间。如果略讲略说,那么就是“因缘”“众缘”,两个字四个字就讲完了,如果要不广不略的讲,那么就是观缘门这样从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来讲,所以考察龙树菩萨这句“略广众缘法”,就是他的本旨,不广不略的讲,从四缘来讲。
第四十讲 观缘门-略释及广释
略释
原文--瓶等果,一一缘中无,和合中亦无,若二门中无,云何言从缘生?
这里是略释,解释果不从缘来的道理,所谓瓶等果就是讲包括瓶乃至一切能成立的现象,比如手机,电脑,桌子,板凳,男人女人等等都属于是果法,如我们前面讲的。一一缘中无,如果在泥中求瓶不可得,那么在陶工师父那儿求瓶就可得?在烧窑处就可得?其实都不可得的,既然都不可得,那么就是讲在成立此瓶的众缘各个缘中求这个瓶的果是不可得的,乃至我们讲孩子是果,爹妈未和合之前,在爹身上可以求孩子吗?在妈身上可以求孩子吗?乃至在牛奶尿布众缘中可以求孩子吗?实际也是不可得的。
那么在众缘中求果不可得,也譬如说用沙子来榨油,从一粒沙中我们求油不可得,那么从一堆沙中求油这个果就可得?当然还是不可得,所谓众缘和合是很多的条件和合在一起名众缘和合,其中每一个条件都没有果,那么众缘合在一起也决定是没有果法的,再比如电脑,显示卡中无电脑,显示屏中无电脑,主板中无电脑,显示卡显示屏主板等众缘和合就还是没有电脑的(后来有的电脑不过是显示器显示屏主板等和合,离此和合也就是这个一合相之外并没有个电脑)!
也就是讲有的只有众缘而并没有产生的果法出现,譬如人是爹妈四大等众缘和合,人亦如此,一一缘中无人,这些众缘和合在一起也没有人,有的不过就是五蕴的众缘而已。
平常人总是认为众缘和合就产生了一个新东西,其实没有新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众缘的体现,离众缘无别体(比如我们人就是四大和合五蕴和合,离四大五蕴之外找不出来个“人”,并且这四大五蕴每一大,每一蕴都没有个“人”)。
以上解释“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的上半,这里讲二门,就是缘门和和合门,既然这里分析两门都没有果,那么果不应该讲从缘生。
广释
原文---问曰:云何名为诸缘?答曰: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随所从生法,若已从生,今从生,当从生,是法名因缘。次第缘者,前法已灭次第生,是名次第缘。缘缘者,随所念法,若起身业,若起口业,若起心心数法,是名缘缘。增上缘者,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此法于彼法为增上缘。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而实离缘无果。若缘中有果者,应离因而有果,而实离因无果。若于缘及因有果者,应可得,以理推求不可得,是故二处俱无。如是一一中无,和合中亦无,云何得言果从缘生?
上面那一段属于是略释,这一段解释缘中无果属于广释,上面明缘中无果,并没有破邪,邪执不破是没有办法申正的,正法是没有办法延续的,所以末法时代很多法师讲什么僧赞僧是错误的说法,属于相似佛法的说法,佛教历来就摧邪显正,所以我们也要晓得平实导师摧邪显正并不是自夸,而是为了正法的延续。
举非缘决破
这一段就开始破邪执,破计缘中有果的邪执。
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这首偈在中论中也是有的,但中论是后面两句在前面,前面两句在后面,这接下来解释四缘,主要是解释第一句中的众缘法三个字的,这里又说四缘,这是说缘的数目,当然我们一般讲一个现象产生有很多的缘,比如说手机要产生需要科学家发明,富士康的组装工人,商场,主板,显示屏,芯片等等,这么多的条件概括起来不会超过四缘,任何一法看起来需要很多的缘,但都可以概括在这四缘中,所以这里是龙树菩萨回答诸缘的数目就是四缘,不可能再多(纵使成百上千的缘可以概括在四缘中)。
这里龙树菩萨回答是“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四缘生诸法是肯定的必须的,是表示一切存在都是众缘生,所谓众缘就是这四缘,这里属于申正,接着说“更无第五缘”就是摧邪,比如外道认为四缘之外还有个上帝,道教认为有个“道”,唯物论认为有个奇点,有个外星人,这就是五缘六缘了,这是错误的说法,第三四句,具体的回答这个四缘是哪些?就是因缘,次第缘,缘缘和增上缘,其中次第缘是鸠摩罗什尊者的翻译,在玄奘唐代等菩萨的翻译就是“等无间缘”,同样这里的“缘缘”在玄奘大师的翻译就是“所缘缘”,一般把鸠摩罗什,真谛等诸人在南北朝时期的翻译称为旧译,把玄奘义净等在唐代的翻译称为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