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讲记
第四十一讲 观缘门-广释四缘
长行主要是解释四缘是什么意思的,之所以先解释意思才能够让人明白万事万物尽管需要很多条件(缘)才能产生,但这些条件(缘)可以概括成为四缘,不可能再多了,这样辩证才能有理有据,而不会漫无目的。
因缘
一:因缘,因缘就是讲的亲缘,所谓亲缘是说能够成办果之自体,最关键的缘就是因缘,比如种西瓜,西瓜种子就是西瓜的亲缘,从西瓜种子能成办西瓜果的自体,别的不行的。再比如硝基苯,石油就是硝基苯的亲缘,苯从石油中来和硝酸化合产生的硝基苯。再比如泥团和瓶子,泥团就是瓶子的亲缘也就是因缘,已从生,比如泥团经过烧制等已经成为瓶子,今从生,正在以泥团制作瓶子,当从生,瓶子应该由泥团来制作而不是别的什么,符合已从生,当从生,今从生就属于是因缘。
缘缘
二:缘缘,就是所缘缘,所念法,比如你眼识所见的桌子板凳手机就属于是眼识所见(念)的对象,这个对象也称为六尘境,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能够作前面六识,眼识乃至意识生起之缘生起的条件。
也就是讲任何心识生起必然是有他了别的对象的,这个对象就属于所认识的境,这个境也是心识生起的条件,站在心识的角度来讲,那么这个境就属于心识产生的所缘缘,被六识认识被六识所缘故。也就是法生故种种心生,心生故种种法生,这主要是强调前面六识,重点在讲意业。
次第缘
三:次第缘,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等无间缘,这个只有心法上有,色法上没有的,次第缘这个翻译不是太好,坦率的说没有玄奘菩萨翻译得好,因为次第缘三个字没有标示出来等无间的意涵,等,是讲的同类的。
等无间缘,就是讲必须是前面一刹那眼识灭,后面一刹那眼识才会生,就比如说现在的电视电影,一秒钟有24帧的图画播放,非常快的过放映机于是你才看起来是动态的,你看起来是动态的,其实这一秒钟已经有二十四帧图画过去了,必须前面一格过去后面一格才能过去,前面一格不过去就卡住了,心识的产生也是如此的,前面的一念心做了后面一念心的等无间缘,前面灭后面才能生,前面一念眼识作后面一念眼识的等无间缘,前面一念意识作后面一念意识的等无间缘,眼识的等无间跟其他心识的没有关系,这就称为自类,次第,等无间,自类就称为等无间缘。
增上缘
四:增上缘,所谓增上缘,增上是说的势力的,扶助的,增盛的,胜进的,就是说此法能够扶助彼法生,比如说用泥团做瓶子,泥团是瓶子的亲缘,其他的工人,转绳,彩漆等能够使得瓶子进一步产生,这些就属于增上缘。
心识四缘具备
这四缘并不是万事万物都必须具备的,其中心识必须四个缘都具备,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少一个眼识乃至意识都不会生。比如我们讲眼识如果生,那么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眼识的种子以及阿赖耶识自体,增上缘就是光明等,所缘缘是眼识认识的对象比如桌子板凳等,等无间缘就是前面一念眼识。
色法只需两缘
在色法上就只是需要两缘所谓因缘和增上缘,因为这个手机并不会看你长得怎么样,这个石头也不会,所以就没有所缘缘,并且也没有等无间缘,色法物质的东西固然是无常,但无常是就色法的变化来讲规律,并不是前面的手机灭了才有后面的手机生。所以色法只需要因缘和增上缘就可以,比如手机所谓的因缘就是创造发明,其他的工人,生产线,零售商,工厂等等都属于是增上缘。
第四十二讲 观缘门-就缘求果无
四缘现观示例
我们讲了四缘,那么现在开始现观,我们任意的说一个东西,就比如手机吧,手机属于色法,只有因缘和增上缘,因缘在世间来讲就属于设计,设计图纸里面有手机吗?增上缘包括工人,工厂,机器设备,铁矿石等,这些里面有手机吗?显然都没有的,色法是这样的。
那么心法呢?我们就来讲眼识,眼识生需要九缘,归纳为四种缘,其中因缘是阿赖耶识中眼识的种子以及阿赖耶识,增上缘是光明等,所缘缘是眼识所见的对象,等无间缘是已经灭掉的眼识(眼识生是刹那灭的,之所以你感觉一直看得见是因为刹那灭刹那生的速度相当快),这其中任一有眼识这个果吗?当然你会说“有前灭的眼识”,但既然已灭如何谈其中有果还是没果?
四缘中无果
原文--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而实离缘无果。若缘中有果者,应离因而有果,而实离因无果。
如此四缘中皆是因中无果,如我们以上所讲,一一缘中都没有果,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中都没有,这里讲“皆因中无果”,这里的因就是讲的一一的缘,若因(缘)中有果,那么应该离缘而有果,比如父母为孩子出生的增上缘,如果父母没有和合而有孩子,那么不论是在父亲的肚子里面,还是在本来是处女的妈妈的肚子里面,那么既然已经有,既然已经有孩子,为什么后面还要和合之后妈妈怀胎十月生孩子呢?可见不论怎么样讲果法的一一缘中都没有果的,在众缘没有和合之前,众缘一一是没有果法的,所以在没有和合之前只能说有众缘却不能说有果。
再譬如种西瓜,如果西瓜种子这个因中有西瓜,西瓜就本来有,就不需要和合雨水肥料时节才有,既然是和合雨水肥料时节才有,那就证明西瓜种子中本来没有西瓜的。如果是缘中有西瓜,比如雨水,肥料中有西瓜,同样的道理,既然有了,为什么还要种西瓜籽结西瓜呢?可见缘中也是本来没有的。
求果不可得
原文--若于缘及因有果者,应可得,以理推求不可得,是故二处俱无。如是一一中无,和合中亦无,云何得言果从缘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在众缘没有和合之前是没有果的,只有众缘的,比如三个穷光蛋,三个穷光蛋存在只能证明三个都是穷光蛋,三个穷光蛋都没有钱,没有钱才称为穷光蛋,那么三个穷光蛋凑在一起居然成为了马云(前中国首富),这个道理说得过去?讲得通吗?
再譬如说种西瓜,西瓜种子中无西瓜(前面已经广辩,因中无果等),雨水中没有西瓜,肥料中没有西瓜,气候中也没有西瓜,土壤中本来也没有西瓜,都没有西瓜,为何后面西瓜生出来了?既然一一中没有,和合在一起就应该没有,既然如此,怎么能够讲果从因缘生的呢?
这里要配合唯识来讲,但龙树菩萨的本意是不立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的,为什么不立?如我前面所讲,中观在于遣一切遍计所执,遣什么地方的遍计所执?遣因缘生法上的遍计所执!如果立如来藏,众生又找不到如来藏,又不晓得是什么,反而更加迷乱,或者认为因缘之外有个如来藏类似上帝,或者认为蕴处界是如来藏,这就问题多多,在因缘生上就不但不能离遍计所执,反而更增虚妄了,所以不如烘云托月,要在离言自证圆成实。
一一法在阿赖耶识的前提下都是刹那生灭的,因为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一一法都是从自种子现行的,一一从自种子现行之后就刹那生灭不停,因为刹那生灭不停所以一切境界相貌皆是虚幻,凡夫俗子未证真实,于是就产生了八种虚妄分别,一自性分别,二差别分别,三总执分别,四我分别,五我所分别,六爱分别,七非爱分别,八彼俱相违分别,由这八种分别于是造无量染污业,受无尽生死苦。举要言之,都是计邪因缘了。
这里龙树菩萨明一一缘中求果不可得,那么众缘和合也就不可得,所以一切果法是毕竟空,再说果对因缘来讲的,果是毕竟空,那么缘也就是毕竟空,果是无,缘也就非有。
第四十三讲 观缘门-举非缘决破
举非缘决破
原文-- 若果缘中无,而从缘中出,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若谓果,缘中无而从缘生者,何故不从非缘生?二俱无故。是故无有因缘能生果者。
这里举非缘决定破。这里说非缘,主要是有三个意思,第一是讲不是这个果法的缘是其他果法的缘,比如说泥土是陶瓷瓶子的因,烧窑是陶瓷瓶子的缘,那么砖头是房子的缘,却不是陶瓷瓶子的缘,烧砖头不会得瓶子,那么砖头相对于陶瓷瓶子就称为非缘,非此果之缘。第二是讲的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或者存在但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人们错误的认为这个东西是万事万物的缘,比如上帝真主大梵天一类的。这也称为非缘。第三是讲的兔角龟毛,这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那么我们前面也讲了,考察万事万物在缘中都是没有果的,比如种地,西瓜种子中无西瓜,肥料中无西瓜,雨水中也没有西瓜,……西瓜种子(既是因也是缘),肥料,雨水等就是西瓜的缘,既然都没有,就证明缘中的确是没有西瓜的,就证明这些缘本来是没有果的,如果说有就是前面破斥的因中有果,要么雨水中本来有西瓜,要么肥料中有西瓜,可实际上都没有,就证明缘不能生果的,既然都没有果的众缘和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果,那么其他无关的东西也应该可以产生这个果法,比如西瓜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再比如西瓜可以从墙上长出来,但这个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说明缘(有关)和非缘(无关)都不能生,所以这个果法是没有能生的因缘的。
譬如房间里面有人,房间里面有人从房间走出来,我们可以讲房间里面本来有人,不然他怎么走出来的呢?倘若我们考察各个房间是没有人的,如何说这个人是从房间里面走出来的?成立这个事物的缘中无果也是这样的道理,一一缘中没有,后来因缘和合却产生了这个东西,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东西是无自性的。
当然你看我这么讲你会这么想,你会想西瓜种子,雨水,肥料,原来的土壤等虽然没有西瓜,但西瓜是必须要这些因缘或者增上缘和合才有,但玻璃,牛奶,订书机,手机这些东西就不是西瓜产生的缘,毕竟西瓜的诸缘和合产生了西瓜,而玻璃,牛奶,订书机和合产生不了西瓜啊!
但我们的前提是缘中没有果,西瓜种子,雨水,肥料中也没有西瓜(果)啊,譬如房间里面有个人才能说有人从房间里面出来,要是房间本来没有人,怎么能说有人从房间出来?既然都没有,为何西瓜不能从玻璃,订书机,牛奶中出生?没有跟没有有什么区别?既然都没有,那么就说明果不是从缘中产生的,不是从因中产生的,不是从因缘中产生的。
结齐诸法
原文--果不生故,缘亦不生,何以故?先缘后果故。缘果无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
有为法空
缘是不是果法?肥料是果吧?肯定是果啊,是煤炭石油等的果,雨水是不是果?也是果,是水汽的果,土壤是不是果?也是果,是地质变迁的果,所以任何的因也好,缘也好,当然在这里如我们前面所讲因是摄在缘中的,那么就都是果,所以缘也是果,那么我们辩证了这么久,阐述了果不从因中来,也不从缘中来,这个因,这个缘对产生它们的因缘来讲也是果,既然后果是不生的,那么因和缘也是不生的了,也就是讲缘和果法都是毕竟空,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毕竟空。
第四十四讲 观缘门-结齐诸法
无为法空
我们讲了有为法空,那么有有为法,有无为法,佛经上都是这么讲的,无为法空还是不空?所谓无为我们前面也解释了,就没有有为法之相,属于有为法所显示的,有为无为是相对成立的,离有为法外并没有什么无为法可讲,既然说有为法毕竟空,那么无为法也就毕竟空了。
人我空
在蕴处界的基础上我们讲有我,凡夫俗子在所谓身体的精神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讲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思想是我,那么这些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些都是有为法故,那么何况还有我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龙树菩萨说“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
这里又从法空讲到了生(我)空。
真实与蕴处界非一非异
当然学正法的听闻过如来藏的肯定会说,那么如来藏毕竟空不毕竟空呢?你要这么问,你就又把中观和唯识搞成了两个东西了,龙树菩萨所讲的是烘云托月,不立阿赖耶识名而成阿赖耶识教,仔细体会我这句话就明白了,实话说我悟入不是通过中观,我是通过唯识悟入的(其实我是听菩萨明讲的,当时也是解悟,后来才是明确的找到的,所以我非常明确的可以告诉大家,佛教说的空不是世俗人说的空,更不是情解思维所得空,也不是某些正法学人认为的离蕴处界之外还有个如来藏,不能说蕴处界某部分是如来藏,更不能说蕴处界全体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在蕴处界上离二空所显示的真实,这个真实是和蕴处界非一非异的,说非一是因为他有区别于蕴处界的自体性,说非异是因为他可以摄一切蕴处界法,蕴处界的一切法都是他的功能性的一部分,而要亲证他必须离二我,所谓人我和法我,因为不离二我就会落到蕴处界中去,要不就成为情解思维所得了,落到思量境界上去了,所以执二我就是执蕴处界真实就是遍计所执性,而否定蕴处界就是否定因缘果报成断灭空,这更是遍计所执,因此中观和唯识是一致的,唯识讲的本心就是中观说的离二我所显),我也不是自己参究的,可能多生多世熏习唯识的缘故,是读楞严经悟入的,但也是依唯识。我就是说真的悟入了,决定能够明白中观,禅宗,唯识之间的联系的,而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相干的,甚至认为是矛盾的东西。
非灭色而得空,是即色而即空
我再强调一遍,讲到这里因缘生万法被破尽了,我们并没有说这些东西是没有的,倘若说这些是没有,是假的,是断灭空无的,那么你又是依什么来建立假?建立空无呢?你不过也是依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说是没有的,是空无的,是假的嘛,对吧?那么既然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上来讲,就证明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因缘生的,是因缘生的就是无自性的),不然你又如何说是没有的?是空无的?是假的?既然存在,就不是假的,不是你认为的空,不是没有的啊!
我们讲毕竟空是“非灭色而得空,是即色而即空”!
门门明无生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三门了,这三门主要是讲因缘的,先是总破,接着破因再次破缘,总而言之,龙树菩萨这本十二门论每一门,都是在明无生,其实每一门都可以由此通达实相,所以并不一定要设立十二门,有些利根的第一门讲完可能就言下顿悟了,但在末法时代这种情况我估计几乎没有,我没有学正法之前也读过十二门论,中论等等,完全看不懂,学了正法也读了,还是似是而非,所以根器不同,佛菩萨的施教就不同,随其所应就建立多门,举要言之,就是希望众生不论利根钝根都能悟入,所以龙树菩萨就讲了一门又一门,总计就成了十二门。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但即便是因材施教,龙树菩萨也依据圣教,佛陀所讲来施设的,并不是他想怎么样施设就怎么样施设,所以从整本十二门论来讲,先讲性空,所谓性就是自性,有为法皆空就是众缘所生法无自性毕竟空。讲完了性,接着就讲相空,然后还要讲用空。性,相,用这就是次第性,这个就是佛教鼎鼎有名的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不现观这个三三昧是谈不上学般若还是不学般若的。
总而言之这一门所谓第三门观缘门以及前面的观有果无果的真义就是讲,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一个东西存在,就必然是因缘生的,文中辩证,既不从因中来,也不离因而有,更不从缘中来,岂不是无所从来吗?既然无所从来,那么必然也是无所从去嘛!既然无来无去却执有来有去有自体这就是遍计所执,而观察下来譬如梦,幻,泡等,虽然恍惚是有,实际却没有,这就是依他起性,在依他起上离执有自体(性)等缪见就是圆成实。
观相门
我们开始讲“观相门第四”。
释观相
观是讲的能观之心,众生有心才可以观,未见石头可以观,所以观强调的是心,相是说是所观之境,不论是桌子还是板凳还是电脑乃至张三李四,都是我们所观的境,而之所以我们有这个所观的境,是因为这些东西有相,所以相就是所观之境,这里讲门是说的通达的,能诠释的通过的教法,龙树菩萨为了让我们这些有心识的众生(没有法眼也就是没有成就无生法忍之前名“识”,具备法眼成就无生法忍之后名“智”,我们无正确的认识也就是“智”,我们就称为含识众生,我们的八个识跟智目前还不沾边,连初品的转识成智都没有故),对于所观境有真实的认识(智,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所谓无分别是依真如而具备的无分别智),所以就开此门,名为“观相门”。而讲到这里已经是第四门了,所以就是“观相门第四”。
这个“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来讲仅仅是有相的才称为相,要是无相的就非无相非有相。但广义来讲,一切法相不管有没有相,凡是能够被心识认识的都属于“相”,比如说虚空,比如说心所相,心不相应行相(时间,势速,异生性,众同分等等)乃至涅槃,如实性这些都属于相。
第四十五讲 观相门-释相
三种相
之前我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中就讲过,相有三种,分别是相貌之相,体相之相,义相之相,也就是讲凡是看见的,听见的,接触到的乃至你想象的,名词概念的,思想上的甚至直觉上的都属于是相。
想心所
这里说想,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心所,这个想心所在唯识来讲,称为“知即是想,名言分齐之所依”,这个想心所所缘的对象就是一切境,一切并不仅仅是讲的色声香味触这种六尘境,任何一境,你思想上的境,就算你的直觉没有言语的但出现在你的心识上都通过想心所建立分齐,也就是界限界定,有界定你才能认识,不然你怎么思考呢?有界限界定方能思考故。比如我们讲空,空是依不空为界定的,这个地方不空所以才有别的地方空可言,若没有不空为界定,那么就没有空之可立。再比如说“无”,那么就必然是依“有”为界限的,没有“有”为界定界限,那么就没有“无”,所以我们讲想所取,就是取一切境的分齐,一切境的界限,取之后我们才不会把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混淆,才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因此唯识讲想心所是“名言分齐”。
所以不论是有,无,空,实,如,涅槃,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手机,板凳等等万事万物都属于想心所所取(想心所是遍行心所),所以就都是相,凡是被想心所所取的,不论是想象的,名言上的,还是看见的,接触的统统都是相。
六种相
我当时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习》是讲的一切相分三种,这里也可以把一切相分六种。
第一种色相,就是平常说的青,黄,赤,白等等,我们看见的色彩是非常多样的,但原色来讲是红,绿,蓝三原色,一切色彩都是这三原色组合的。佛教一般讲是四种青,黄,赤,白,这里的白是透明的是复合色,这里的青就是蓝,这里的赤是红色,黄包含了绿,跟科学讲三原色是一致的。总而言之再怎么样复杂的色彩,都是依这些基本色组合而成的。
第二种形相,就是一般人讲的长,短,方,圆,其他的一切形状都是由这四种基本的组成的。
第三种表相,表是有表示于他的意思,就是动,静,屈,仰,伸等。
这前面三种在佛教称为“见相法”,也就是说是眼识所见之相。
第四种对相,其实前面三种也都属于是对相,眼识所对之相,眼识所见就是眼识所对,但我们既然已经把眼识所见的排在前面了,这里的对相就不是说的眼识,而特别强调的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所对的所缘的对象,比如说耳识所缘的种种声音,敲鼓声,弹琴声,男声,女声,雷暴声等等,乃至我们身识接触的软,硬,湿,滑等等,这些都属于和眼识乃至身识所对,属于眼识乃至身识这五种的所缘境,所以就称为对相(意识所对的法尘也属于是对相,但意识所对的主要是义相,客观事物哪怕是存在的,由你的意识去认识的时候其实已经属于“义”概念类了,都不是事物了,所以讲对相不特别强调意识所对的法尘)。
第五种义相,通常来讲凡是有所说的所想的乃至种种定律的,就是通常人说的“脑瓜子”想到的,过去想的,现在想的,未来想的,思考的,都称为义相,之所以称为义相,是因为这个仅仅只是存在于你的意识上,是意识的想心所的作用,和前面五识的对相不一样的,乃至一切心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相都属于是义相,乃至你的感受,比如脚被砸了,失恋了不想活了,所有的乐受,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都属于是义相。
这里跟平常人的认识不一样的,平常人会想,明明刘二麻子的老婆跑了,他难受,他要上吊,这个事情是前面五识所见,怎么仅仅只是义相?因为跑是一回事情,他难受又是一回事情,跑那回事情固然是他和嚼舌根的好事之徒眼识所见,但难受,谁见过难受什么样子?难受长得像猫还是像狗?你见过?虽然难受可能来源于前面五识(前面五识了别当前境,当然也有受心所,但即便是前面五识的受心所也是一种心理特征),当你意识上难受的时候难受已经更是一种心理活动了,所以感受决定属于义相。
第六是体相,体相凡夫俗子是没有的(其实凡夫俗子也有,他们的第七识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就属于是体相,不过这个没有开悟是不懂的),因为真实的体相只有开悟才会有,其他的所谓这个体那个体跟这个体是两码事,世俗也有狗体猫体人体,那不过是认五蕴和合中的色法为体而已,而色法是无常,是众缘和合而有的,非是体也,这里的体是常恒不变的。
所以一切相就是这六种,分三种就是义相之相,体相之相,相貌之相,分六种就是我这里讲的色相,形相,体相,义相,对相,表相,还可以根据其他的定义来分,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们接下来就要讲龙树菩萨的《十二门论》的第四门所谓观相门,但我们要讲清楚,前面三门讲了之后为何必须要开这一门的道理,道理主要是两个,第一是,约通义来讲,第二是约别义来讲,通义别义我们讲事实摆道理,为何一定要开这第四门所谓观相门,当然我们前面也讲过几句,比如按照三三昧,三谛的道理来讲,但意犹未尽。
第四十六讲 观相门-释开观相门
开观相门-通义
从通义来讲为什么要开观相门?主要是四点原因,第一点,虽然讲一一门都可以悟入,但毕竟根器不同的,所以教法也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世不同,熏习不同,像有的人可以从唯识悟入,有的人从禅宗悟入,有的人从中观悟入,同样的有从观性门悟入的,也必然有从观相门悟入的,过去世在某方面的熏习多寡就导致种子(埋藏在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或者有或者没有,或者厚或者薄(这个是方便譬喻,这里种子非是世间谷麦等种,谈不上多少厚薄的问题)。
第二点,有些人只有法上的有相无相的执着,但他未必有因中有果无果,亦有果亦无果,非有果非无果等的执着,当然一般凡夫俗子压根就不讨论因中有果无果,他们大概也就是看进化论等那么讲就那么信,但他们肯定更执着相,比如大多都迷恋美色钱财(而偏偏自己又福德浅薄,往往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膻),美色钱财不就是相吗?末法时代的凡夫不容易修不净观的,所以需要讲观相门。
第三,钝根的人学佛,他们看佛经上讲有为法无为法,就认为有有为法无为法的决定之相,比如伪佛教藏传佛教分四大派,其中格鲁派否定众生根本心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空无所有,他们讲一法不立(其实他们这个一法不立还是对有说空,而且既然“一法不立”是他们的宗旨,岂不还是立了吗?),那么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开悟不开悟了,其他的宁玛派等认为是有如来藏的,但他们所谓的如来藏就是想象的脊椎方向的中脉,想象一个所谓的明点,这就是相,所谓义相,当然也是要破斥的,所以需要讲观相门。
第四,般若为智慧火,烧尽一切烦恼,烧尽一切烦恼之后呢?照一切法毕竟空寂,才能发起实相般若,既然讲一切法,那么是不是应该观一切法性空,观相空?这是必须的,所以这里龙树菩萨继续开观相门。
开观相门-别义
就别义来讲,也就是就龙树菩萨这本《十二门论》来讲也应该开这一品所谓观相门,理由也是有四点。第一,上面三门观有果无果等来明不生,主要是从体性来讲毕竟空,如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有为无为都无自性,那么当然就无真实体也就没有真实性,所谓毕竟空。但有的愚夫,虽然了达性空,但他们会执相有,很多人认为性空我了解了,可猫有猫相狗有狗相,开直播的那些女的肤白貌美,我分明所见,这怎么可能是空的(其实这种人连性空都不了),针对这种愚夫,讲完观性当然需要讲观相门,明相亦是毕竟空。
第二:上面三门观所相空,比如你看见手机电脑瓶子,这些是你视觉听觉等的所相,所观察的对象,这一品要讲你的眼识乃至意识等能相也是空,其目的在于能所双亡。
第三,上面三门观因缘,观因中有果无果,观缘,观缘中无果,这主要是观别别之众缘生,别别之果法,破别别所生法以明无有能生所生,上面三门都是分开讲的,比如第一门总观因缘毕竟空,第二门观因(因中有果无果),第三门观缘,而这里观相门属于统观,这个能生,所生,能灭,所灭都属于是相,所以这一门是在上三门的基础上的通观,当然有必须讲的必要。
第四:佛经上讲过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之相,我们这些人也有生,老,病,死之相,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就是相,但这些相都是毕竟空寂,这个才是实义,所以需要开观相门。
长行发起
原文--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这里是龙树菩萨就观相门发起长行的起句,也就是他要讲为什么无相,为什么相也是毕竟空寂的道理,上来就讲一切法空,这个法能够被我们认识是存在的,那么我们觉得肯定是有相,有体(体就是性,所谓无自性就是无自体的意思),有用(作)的,所以菩萨讲一切法空就明相空,体(性)空,用空来破我们的遍计所执,这里是开始讲相空。然后说“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就引发下文详细的辩证。
第四十七讲 观相门-总破相-总明为无为无相
偈释正明
原文-- 有为及无为,二法俱无相;以无有相故,二法则皆空。
一切法总的来说就是有为法和无为法,所谓有为法我们前面也解释过了,凡是本无今有,造作而成,因缘和合故有的就属于有为法,所谓无为法就是讲非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虚空无为,没有见虚空是谁造作而成的,再说虚空是色边色,相对于这个地方有东西(色),说没有东西的地方为虚空,所以虚空是假立的,但能被眼识所见亦是色,故名色边色。所以虚空无为当然也是有为法所显,无为法总的说来皆属于有为法所显示的(但六种无为还是有差别的),这里讲有为及无为,二法俱无相就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如我们前面讲有为法无自性,无为法属于有为法所显当然也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相,无相当然毕竟空。前面两句明法无相,后面两句明法无相故法体是空。
总明为无为无相
原文--有为法不以相成。问曰:何等是有为相?答曰:万物各有有为相,如牛、角、犎、垂壶、尾端有毛,是为牛相。如瓶,底平、腹大、颈细、口圆、唇粗,是为瓶相。如车,以轮、轴、辕、轭,是为车相。如人,以头、目、腹、脊、肩、臂、手、足,是为人相。如是生、住、灭,若是有为法相者,为是有为?为是无为?
这里从有为法不以相成一直到“是为人相”,主要是讲有为法,从“如是生,住,灭到为是无为”是讲的无为法,开生住灭三个阶段是有为还是无为两关,主要目的是引出下文。
这就是讲,有为法都有生,住,灭三个阶段,我们是人有生老病死四个阶段,归纳也是生,住,灭三个阶段(老病的阶段属于住的阶段),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除去无为法之外都是生住灭的,手机电脑桌子板凳地球太阳都是如此的,凡是存在的有为法都是生住灭的。
这里就是讲若生,住,灭能为有为法作相者,所谓作相者就是说生住灭使得万事万物存在,没有生住灭就没有万事万物故,有生住灭才有万事万物的相可说可讲故,当然生住灭为有为法作相,有为法的相就是生住灭的相(比如平常人说,哎,人生真是无常,初听起来恍惚就是“无常”使得人生成了这个模样,这里的生住灭泛指的无常,在凡夫执万事万物有自体的来讲,他们认为万事万物不可能自己就朽坏了就没有了,他们认为有一个生住灭使得万事万物如此,比如一般人会认为有老这个东西所以人满脸皱纹,头发花白,其实有为法的相就是生住灭的相,不是有个无常使得我们老去,是我们的相本来就是生住灭相),既然如此,这个生住灭属于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呢?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不同的,如我们前面讲,无为法是有为法所显示的。
总破相
万事万物所谓的相离生相,住相,灭相之外并没有其他什么相,所以我们讲任何一个东西所谓相貌之相,义相之相还是体相之相就是讲的生,住,灭的相,比如一个人生下来有生相,从小到老活着就是住相,死就是灭相,一部手机生产出来称为生相,销售乃至使用称为住相,后来坏掉了就是灭相,乃至我们的一个念头产生属于生相,此念头存在的那个刹那称为住相,念头灭掉就称为此念头的灭相,所以我们讲一个东西有相其本质就是讲生,住,灭相,除此无别相可讲可说。所谓有为法的相就是生,住,灭,生住灭就为有为法作相,那么这个生,住,灭相这个相到底属于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呢?
这里是把性(体)和相分开讲的,因为体(自性)龙树菩萨已经在前面破斥了体性的真实有,成立毕竟空了,任何一法都是由相,体,用几个部分组成的,有时候又把性和体在一起讲,就成了体,用,相三了,单单就有为法的相来讲属于有为还是无为?
这里讲生,住,灭相,在有些经论也有略讲的,比如就说生灭相,讲生灭是属于从相上讲,主要是因为一切存在都是刹那生灭的,我们也不是一下子就老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我们的心识都是刹那生灭的,所以就讲生灭相。有些经论又展开讲所谓生,住,异,灭四相,为什么呢?因为灭之前有变异相,比如我们将来死啦,死之前是有老相的,老相就属于是变异相,这样就属于在生,住,灭三相上再加一个异相,把异相合在住中就成生,住,灭三相。
生者,就是说此法初起之相,比如小孩刚生下来。灭相就是此法终了之相,比如他活了八十八岁,寿终正寝躺棺材里面去,或者在医院里面一口气上不来送火葬场了,就属于是灭相。
又所谓生者,是表示这个法以前是没有的,是现在才有的,比如手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没有的,那个时候是用传呼机,之前没有这个东西的是无的,后来发明创造改革开放逐渐大家才有的,这就是生。所谓住,就是说这个手机虽然将来肯定会坏的,就说我也换了十几个了,但坏之前是可以暂时用的,就属于住的阶段,所谓异者,就是说虽然这个手机可以暂时用,但也在刹那刹那的变坏,零件都在氧化中。灭者,就是说虽然现在暂时可以用但终究要坏掉也就是灭掉的。
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的,没有一毫毛的东西他不是生,住,灭或者不是生,住,异,灭的,这就是一切存在的相,离这三或者四相,没有别的相可说可讲。
再美的美人再俊的帅哥都是如此的,我们讲他们美不美只是暂时相,所谓住相或者变异相来讲(比如形容长得美的妇女是半老徐娘,这其实是变异相了)。
第四十八讲 观相门-总破相-释生住灭
生相,住相,灭相就是一切存在之相,离此三相之外并没有个什么相可言可讲,那么这里就问既然如此,能够使得有为法有相可讲的生,住,灭相属于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这个东西既然存在,存在的东西都有界定,有界定不外乎就是有为或者无为,那么这三相属于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生住灭无为法
过去在小乘部派佛教中有说生,住,灭三个有为相是无为法的,如大众部就这么说,他们是认为生,住,灭这个现象不能等于存在的这个事情,比如手机从生到灭不断的变坏,人生下来就逐渐老去然后死翘翘,但生住灭显然不是手机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但生住灭客观存在,否则手机怎么会变化,人怎么会生老病死?又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这个过程当然不是谁创造的,譬如虚空一般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所以他们认为当然是无为法。
生住灭有为法
也有说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比如说一切有部就说生,住,灭相是有为法,为什么说是有为法呢?因为不论是生相,还是住相,还是灭相,譬如一个美女,生下来是个婴儿,住相就是少女中年妇女然后成为老太婆,灭相成为一具腐烂的尸体,这就是这个美女(就住相中的少女而言美,不是说老,老太婆当然不美)的相,不论是婴儿还是中年妇女还是尸体都是这个美女(以住相中的某阶段来命名美女,尸体当然不美,又臭又脏),既然这个美女的一生是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生,住,灭相当然也是有为法。
天亲菩萨早前是在小乘出家,写了一本《俱舍论》,他当时的观点和说一切有部是一样的,因为他最早就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所以他也认为生住灭是有为法,列在十四不相应行中,他当时认为生,住,灭是存在的,所以列在有为法中。
生住灭非真,属于心不相应行法
而在大乘就不是这样讲,也就是讲大乘认为这个生,住,灭是有为法,但不是俱舍论讲的实际存在的有为法,因为在百法中分五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这个生住灭属于心不相应行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百法明门论是后来天亲菩萨学大乘时候写的)。
其实这五位中只有心法和色法是真实存在的(心所法相应于心属心的功能助伴,无为法就是色心所显),不相应行法是根据色心二法假立的,实际是不存在的,比如时间,势速等,时间是依色心二法的变动而假立,势速是依色心二法运动而假立的,生,住,灭当然也是假立,是依据色心二法变化而假立的,所以虽然属于是有为法但不是实际存在的,既不是心更不是色法故(无为法就是色心二法所显示的)。
别明有为法无相
原文-- 问曰:若是有为有何过?答曰:若生是有为,复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
上面问了生,住,灭相属于是有为还是无为?这里就开始重点讲有为法无相的道理,上来就设问,如果生,住,灭相是有为,那么有什么问题吗?
龙树菩萨就回答说,如果是有为,那么有为法既然有相,比如这位张三同学既然大家都看得到他的样子所谓的相貌,他这个相我们前面已经解释清楚了,就是生,住,灭相,凡是有为法之所以能够被我们认识或者说看见就是因为有生,住,灭三相的关系,那么生,住,灭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本无今有,有而还无的存在,那么所谓相既然是生,住,灭三个部分组成的,那么每一个部分既然客观存在就应该都是有为法,既然如此“生”这个相是有为法,生是存在的就应该生也有生,住,灭三相,“住”这个相存在是有为法,那么住也应该有生,住,灭三相,“灭”既然是有为法那么也应该有生,住,灭三相(凡是存在的有为法必定有三相故)。
第四十九讲 观相门-总破相-别明有为法无相
以下是引证太虚大师《十二门论讲录》的原文加上末学的评论进行解释。
别明有为法无相
原文--问曰:若是有为有何过?答曰:若生是有为,复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若生是有为者,即应有三相,是三相复应有三相,如是展转则无穷。住、灭亦尔。若生是无为,云何得无为与有为作相?离生、住、灭谁能知是生?复次、分别生、住、灭故有生,无为不可分别,是故无生、住、灭。生、住、灭空故,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因有为故有无为;有为、无为法空故,一切法空。
释: 凡有为法皆有生、住、灭三相,今云:生是有为法,故生亦应有生、住、灭三相。
有为法不离生住灭之相,今云生是无为法,则何者名为有为法耶?且生相是造作相应、离生等相方谓之无为,故不得谓生是无为法也。
解:凡是本无今有,因缘和合就是有为法,既然如此肯定有为法是有生,住,灭的,有为法之相就是生相,住相,灭相,离此三相别无有为法相可说可讲,那么有为法有相就是三相,三相皆是有为法,有相即是有为法故,有相那么三相每一相就应该复有三相,这就犯了无穷过。那么生,住,灭不是有为是无为可以吗?是无为你又是如何看见的呢?
释:若生是有为者,即应有三相至住、灭亦尔,此以生等是有为,有无穷过,明生等三相无。
若生是无为者至离生、住、灭谁能知是生?此以有为无为有差别,明三相无。分别生住灭有生者,谓生相与住灭相应有异。无为不可分别者,谓以无为法相是一致故。此以无为法与三相之差别,明三相无。
生、住、灭空故有为法空至无为法空故一切法空,结明以上二偈,判决一切法皆空。
解:这个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六也讲过的,生,住,灭三相和这个法是一还是异(比如一个人的相貌,不外乎就是生住灭相,那么这个生住灭相和这个人的相貌是一还是异)?如果你说是一,那么就否定了生住灭了,生住灭是不同相貌的,譬如老人和孩子,老人的相貌(住相)怎么可能跟刚出生的婴儿(生相)一样呢?你说是一显然就违背事实!如果你说是异,那么这个法和生住灭不同,那就成了一法有两法(譬如你的相有,另外还有一个你是生住灭相),甚至多法了,可事实是你只有一个人,不可能有两个你或者多个你。
总而言之不论是生住灭相(也就是凡夫俗子所谓的人的相貌,狗狗的相貌)不是有为相更不是无为相,一切存在的相不外是有为或者是无为,既然都不是,最后就结成,一切法空。
破展转家义
原文--问曰:汝说三相复有三相,是故无穷,生不应是有为者,今当说:生生之所生,生于彼本生;本生之所生,还生于生生。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一、法,二、生,三、住,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灭灭。是七法中,本生除自体,能生六法;生生能生本生,本生还生生生,是故三相虽是有为而非无穷。住、灭亦如是。
释: 此中救生等三相是有为,则有无穷之破。
释: 此中本生能生法、住、灭、生生、住住、灭灭六法,而其自身,则为生生之所生;本住能住法、生、灭、生生、住住、灭灭,而其自体则为住住之所住;本灭能灭法、生、住、生生、住住、灭灭,而其自体则为灭灭之所灭。此中七法,或谓之为九法,谓:一、法,二、生──本生,三、住──本住,四、异──本异,五、灭──本灭,六、生生,七、住住,八、异异,九、灭灭。所谓本者,谓此法能为余法等之本,能生余法或住、灭余法也。至于生生,则仅能生本生;住住,仅能住本住;灭灭,亦仅能灭本灭也。──以上之九法或七法,皆萨婆多部之论师所立。
解:这里是当初说一切有部反驳龙树菩萨说生住灭相是有为法那么就有无穷过的。说一切有部是佛教小乘的重要派别(也称为萨婆多部,是次于大众部从上座部分裂出来的宗派),说一切有部当然是认定一切事物是无常,无常就有阶段性的,比如一般讲生老病死就属于阶段性,但这就只是对有情众生来说,对桌子板凳的无常性来讲他们认为有七个阶段或者九个阶段,说七个阶段就是一、法,二、生,三、住,四、灭,五、生生,六、住住,七、灭灭。
初二偈就前后破
原文--答曰:若谓是生生,还能生本生,生生从本生,何能生本生?若谓生生能生本生,本生不生生生,生生何能生本生?若谓是本生,能生彼生生,本生从彼生,何能生生生?若谓本生能生生生,生生生已还生本生,是事不然。何以故?生生法应生本生,是故名生生,而本生实自未生,云何能生生生?
释:初二偈,谓第四偈及第五偈。就前后,谓就生生与本生生起之前后。第四偈谓:先有本生,后方有所生之生生,若本生未生“生生”,“生生”何能生本生耶?是以生生不能生本生也。第五偈谓:本生须从“生生”而生,今“生生”未生本生时,何有本生能生“生生”耶?是以本生不能生“生生”也。
第五十讲 观相门-别破相-破展转家义
无穷过
这里也就是讲“说一切有部”反驳龙树菩萨讲的如果生住灭属于有为法,那么就有无穷过。说一切有部也就是小乘的萨婆多部就认为的确是属于有为法,但不会犯无穷过,为何?他们认为虽然一切存在都是生住灭的,但生住灭又可以分成七法或者九法,不能再多了,这里的“本”这个本能够为其他的之本,比如能生“生”,能生“住”,能生“灭”,就成了本生,本住,本灭了,这个本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冒出来的,这个本生是后面的生生“生”的,那么就成了一个循环,既然是循环的,譬如春夏秋冬一般的,圆环一般的,当然就不会产生不能自圆其说,有犯无穷过的问题了,不论怎么讲譬如一年也就四季,翻来覆去就是如此,当然就没有无穷过的问题。
行蕴
这里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前面讲的,我们看手机是一个东西,板凳是一个东西,当你这样看的时候你是认为有个实体的有自性的,但在佛法上来讲,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最起码认为手机,板凳,桌子,电脑,张三,李四等等虽然说看起来是一个又一个的,但都是行蕴所摄的,也就是说,在佛教看来就没有一个一个的实体,最起码看待万事万物要明白皆有一个无常的变化的过程,所以万事万物都是“迁流,造作(因缘和合)”的这样就是广义的行蕴,一切有为法广义上都摄入行蕴,那么必然是生,住,灭的,所以我们很多人说自己学佛,其实基本的概念理念都未必有的。
正因为在这个前提下,所以小乘说一切有部,他们也不是外道,更不是凡夫,所以即便他们被龙树菩萨破斥,也没有像外道凡夫一样的认定万事万物是一个一个的实体,他们也承认是行蕴所摄,那么就有阶段性,他们就认为固然是有生,住,灭三个阶段,但又可以分为七个阶段或者九个,是类似圆环的,当然就不会犯无穷过。
所生不能生能生
龙树菩萨针对他们的反驳就反问,第一句话就抓住要害(我们跟人辩论很难抓住对方语句的要害关键是没有修定),一句话让对方哑口无言,你们说譬如圆环一样的,那么“生生”既然能生“本生”,可你们这么讲等于又是说“生生”是从“本生”生的(譬如春夏秋冬譬如圆环,可以说冬天是从秋天来的,为什么不可以说冬天是从春天来的呢?一样可以啊!),那么孩子是妈妈生的,孩子怎么可能生妈妈呢?天底下哪儿有这个道理?如果你们只是承认“生生”可以生“本生”,本生却不能生“生生”(譬如只承认冬天从秋天来,却不承认冬天从夏天来),那么你们所谓的圆环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到需要“本生”生“生生”的阶段,他生不了,这个圆环就断掉了,岂能成就你们的道理?或者你们又讲本生能生“生生”,同样的道理能生生所生,所生不能生能生,本生既然是生生所生,那么很显然不能生“生生”(譬如女儿不可能生母亲)。
就算你们讲的第一步能成立,可以说“本生”能生“生生”,“生生”生了之后还能生“本生”,可既然需要“生生”生“本生”,那么在“生生”存在的当下是没有“本生”的,不然为何要“生生”生“本生”?既然需要她生,那就证明目前还没有,又譬如这个女的目前还是处女,是处女就不可能生孩子,那么孩子就还不存在,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又是怎么生的已经存在的还是处女的“妈妈”的?也就是这里的“而本生实自未生,云何能生生生”。
次一偈就一时破
原文--若谓:生生生时能生本生者,是事亦不然。何以故?是生生生时,或能生本生,生生尚未生,何能生本生?是生生生时,或能生本生,而是生生自体未生,不能生本生。
能生所生有前后
这里重点讲“一时破”,就是破斥说一切有部犯了能生所生同时的错误。具有能生,所生两层含义才能称为“生生”,在这里能生是讲的生生能生“本生”,所生是讲的“本生”是“生生”所生,这里龙树菩萨就指出来,既然能生所生是这么回事情(所谓循环的),那么必定有“生生”存在,才可以讲这个“生生”可以生“本生”,譬如妈妈存在才可以讲生孩子,但现在“生生”都还不存在的,如何讲“生生”可以生“本生”,又“本生”也不存在,又从哪儿来的“生生”(譬如圆环一样的是没有前后的,既然没有前后那么能生所生就同时存在,而讲能生所生必然有前后故,比如母亲在前,儿子在后,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就被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一切有部成立九法和七法,他们讲类似圆环的,如我们上面已经广辩,但事实是九个法或者七个法只能是一时的,为什么一定要是一时?因为一切存在都是刹那生灭的,每一个刹那都有三点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然而过去,未来就现在来讲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成立九法或者七法,这九个法或者七个法既然是相互之间有能生所生的关系,那么就会都是现在进行时,如果是现在进行时(因为过去未来就现在是不存在的),那么正因为讲同时就有麻烦了,他们说生生和本生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么必定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的关系,而按照逻辑又必须是同时,既然是同时就不可能是能生所生的关系(比如有母亲的时候未必有儿子,必须母亲在前,而且儿子不可能生母亲),就自相矛盾了,就被龙树菩萨破斥了。
这里太虚大师就总结说“故生生、本生,二俱非能生者,亦非所生者,是以生生、本生二俱空也。二既空故,所计生住灭之生相,皆应无有。”所以所谓生生,本生都不是能生者,也不是所生者,如前面已经辩破,讲互相生是不可能的,那么生生,本生就二俱空,那么计生,住,灭之生相就无所有的。